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并鉴定出与MCM4 C末端结构域(MCM4-CTD)相互作用的蛋白

发布时间:2018-03-14 14:55

  本文选题: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复合物 切入点:MCM4-CTD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DNA复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对于遗传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作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复合物(MCM complex)是由六个亚基组成的六聚体,在真核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中起解旋酶的作用。在DNA损伤(DNA damage)时,复制叉会停止,过度的解旋会产生过多的单链DNA(ssDNA)从而能引起复制叉及整个基因组的不稳定。研究发现,MCM复合物中的一个最保守的亚基MCM4的C末端结构域(MCM4-CTD),其编码基因的大小为648bp,可以调控整个MCM复合物,在停止的复制叉处阻止它过度解旋,防止产生过多的单链DNA,这就预示着在DNA损伤时存在DNA损伤反应过程中相关的MCM4-CTD的重要作用。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将MCM4-CTD克隆到BD载体上,从酵母的cDNA文库中筛选并鉴定出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SNF12,它是染色体重塑蛋白复合物(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SWI/SNF中的一个亚基。由此我们推测出在DNA损伤反应的过程中,染色体的重塑活性也参与到DNA复制的调控中。
[Abstract]:The rigour and accuracy of DNA repli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The micro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complex (MCM complex) is a hexamer composed of six subunits. It acts as a helicase in the process of DNA replication in eukaryotic cells. During DNA damage, the replication fork stops. Excessive unwinding produces excessive single-stranded DNA ssDNA), which can lead to replication forks and instability of the entire genom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MCM4, one of the most conserved subunits of the complex, is MCM4-CTDN, which encodes a gene size of 648 bp. Can regulate the entire MCM complex, We use yeast two-hybrid experiments to prevent excessive unwinding and excessive production of single strand DNAs at the stop replication forks, which indic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CM4-CTD in the process of DNA damage response during DNA damage. MCM4-CTD was cloned into BD vector, and the interacting protein SNF12 was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from yeast cDNA library, which is a subunit of chromosome remodeling protein complex remodeling complex)SWI/SNF. We speculate that SNF12 i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DNA damage response. The activity of chromosome remodeling is also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DNA repl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4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如彬;张志康;沈恩华;;大脑皮层内神经元集团的能量演变[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8年01期

2 魏太云,林含新,谢联辉;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病毒学上的应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何炜;叶冰莹;周平;陈由强;陈如凯;;转录因子NAC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8年04期

4 张新宇;赵兰杰;李艳军;孙杰;刘永昌;;盐胁迫对拟南芥AtPUB18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其启动子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4年01期

5 张开慧;;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1年23期

6 王如彬;张志康;;耦合条件下大脑皮层神经振子群的能量函数[J];力学学报;2008年02期

7 王健飞;苍晶;于晶;刘丽杰;黄儒;郭人铭;王建超;徐琛;;外源ABA对东农冬麦1号miRNA表达模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年03期

8 刘军钟;何祖华;;植物响应高温胁迫的表观遗传调控[J];科学通报;2014年08期

9 ZHENG HongWen;WANG RuBin;QIAO LinKun;DU Ying;;The molecular dynamics of neural metabolism during the action potential[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4年05期

10 QIN HuiXin;MA Jun;JIN WuYin;WANG ChunNi;;Dynamics of electric activities in neuron and neurons of network induced by autapse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严传魁;王如彬;;基于汉密尔顿原理的神经元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刘艳;王如彬;张志康;焦贤发;;抑制性神经元作用下相位神经编码的神经动力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如彬;张志康;;耦合神经元集群活动的能量演变和数值模拟[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燕;辣椒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若干重要基因的表达或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彭辉;七个鹰嘴豆逆境相关基因(CarNAC1~6和CarPRP1)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熊庆;海南杂草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病毒致病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徐幼平;广西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D];浙江大学;2006年

5 陈江华;百脉根侧生器官边界形成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孙现超;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中国株基因组克隆分析和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于杰;ARL1调控水稻不定根发育的基因表达谱与蛋白表达谱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孟庆长;大豆GmNAC和GmLFY转录因子编码基因的克隆、鉴定和种子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黄大辉;抗病小麦中与大麦黄矮病毒CP蛋白和RdRp复制酶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10 朱波;不结球白菜抗逆相关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耐热耐寒相关蛋白的功能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慧;两个油菜NAC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和功能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俞蕾;基因枪法介导幼胚转NAC-43基因小麦的获得及插入位点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海波;水稻侧根生长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石海英;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大麦黄矮病毒(BYDV)和小麦间的互作[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大麦黄矮病毒编码蛋白互作的短肽[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罗朝鹏;胡葱黄条病毒陕西洋葱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及编码的P3蛋白与寄主互作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钱春建;番茄成熟相关NAC类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初步鉴定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秦梅玲;水稻条纹病毒NSvc4与两个水稻蛋白的互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9 王萍;水稻条纹病毒功能蛋白与水稻蛋白的互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崔少彬;ODREB2B基因转化马铃薯及转BcBCP1基因马铃薯后代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1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611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1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