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膜片钳记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本文选题:树突膜片钳记录 切入点:树突特性 出处:《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膜片钳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记录细胞膜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它为了解生物膜离子通道的门控动力学特征以及通透性等提供了最直接的手段。在神经科学领域,膜片钳技术多用于探索神经元上离子通道的分布特点和功能特性。大多数的膜片钳记录是在胞体上进行的。神经元的另一重要结构——树突,因其直径较小,一直以来限制树突膜片钳技术的操作。然而,树突接受大多数投射到神经元的突触传入,其上分布着大量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是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调节的重要位点,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树突上进行直接的膜片钳记录,将为进一步了解树突的兴奋性特点提供新的机会。 我们在成功进行胞体膜片钳记录的基础上对树突膜片钳记录进行了摸索。我们的实验以海马脑片为标本,在微分干涉相衬(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DIC)显微镜下观察到健康的CA1区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后操作的。虽然树突记录的基本操作技术类似于胞体记录,但与后者相比,树突记录需要更高的精确度。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发现,要提高树突记录的成功率,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使用最优化的膜片钳设备;提高脑片质量,以看到更多适合封接的健康树突;电极尖端直径的大小要合适,过大过小都会影响树突的封接;电极接触树突的方式要正确,不可过度;破膜时所用负压要适度,也可采用电击破或强超极化的方式破膜。 我们在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胞体和顶树突同时记录,研究树突的被动特性和主动特性。实验中,我们分别在顶树突的不同位点,给予相同大小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EPSC)样注电流,在胞体和顶树突同时记录。结果发现,树突注电流位点距离胞体越远,产生的树突局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幅度越大,而同时在胞体记录的EPSP(?)的幅度则更小,Half-width与Rise time则更长。实验结果说明由于树突本身的特性,同样大小的注电流在树突较远端产生的EPSPi幅度比在较近端产生的大,而且EPSP在向胞体传递的过程中幅度逐渐衰减,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我们换用玻璃电极刺激海马CA1区的辐射层(Stratum radiatum, SR),分别在不同的树突位点和胞体同时记录,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得出结论:EPSP的传递效率依赖突触传入的位点。 为观察EPSP由胞体向树突方向的传递情况,我们在胞体给予一定大小的EPSC-样注电流,分别在树突不同位点和胞体同时记录。结果发现,EPSP在向树突传递的过程中,幅度逐渐衰减,Half-width与Rise time逐渐增加。 基底树突直径非常小,一方面要求封接基底树突所用的电极尖端直径更精细,同时也需要更精确的封接方法,因此大大增加了封接的难度。我们在多次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在基底树突记录到电流。 在获得高质量树突记录的基础上,我们打算对不同树突来源的两个EPSP的整合机制进行探讨。我们用玻璃电极与金属电极同时刺激海马CA1区的SR和始层(Stratum oriens, SO),-10ms的时间窗(SO刺激在SR刺激之前10ms)以10Hz的频率,将顶树突EPSP与基底树突EPSP配对诱导60次,结果发现EPSP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现象。同样的protocol下,+10ms时获得EPSP的长时程抑制现象(Long-term depression, LTD)。我们计划借助顶树突与胞体、胞体与基底树突同时记录的方法探索顶树突EPSP与基底树突EPSP整合的机制。
[Abstract]:The technique of patch clamp technique is a technique of recording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ionic channel in the cell membrane . It provides the most direct mea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nel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membrane .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s , the membrane patch clamp technique is used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on channels in neurons .
We have carried on the study of dendritic patch clamp recordings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cell patch clamp recording . Our experiments show that dendritic cells of healthy CA1 pyramidal neurons are operated under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 DIC ) microscope . Although the basic operating techniques of dendritic record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latter , the dendritic records require higher accuracy . After many attempts , we have found that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dendritic records ,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 the use of optimized patch clamp equipment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rain slices so as to see more healthy dendrites suitable for sealing ;
The diameter of the tip of the electrode is suitable , too much too small to affect the sealing of the dendritic ;
the method of electrode contact dendritic is correct and not excessive ;
the negative pressure used in the membrane breaking is moderate , and the membrane can be broken by adopting a mode of electric shock or strong hyperpolarization .
At the same time , we found that the greater the EPSPi amplitude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dendritic cells , the greater the amplitude of the EPSP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dendritic cells , and longer in the EPSP ( ? ) in the cell body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EPSP depends on the afferent locus of the synaptic transmission .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transmission of EPSP from the cytoplasm to the dendritic direction , we recorded EPSC - like injection currents with a certain size in the cytoplasm at the same tim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plitude of EPSP gradually decreased , half - width and rise time increased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dendritic cells to dendritic cells .
The diameter of the base dendritic is very small , on the one hand ,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electrode tip used for sealing the base dendritic is finer , and more accurate sealing method is needed , thus greatly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sealing .
On the basis of obtaining high - quality dendritic records , we intend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wo EPSPs from different dendritic sources . We use the glass electrode and the metal electrode to stimulate the SR and the initial layer ( SO ) in the CA1 region of the hippocampus at the same time . The time window of 10 Hz ( 10 ms before SR stimulation ) is used to pair the top dendritic EPSP and the base dendritic EPSP to induce 60 time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 - term depression ( LTP ) phenomenon of EPSP is obtained . Under the same protocol , the long - term depression ( LTD ) of EPSP is obtained at + 10 ms . We plan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op dendritic EPSP with the base dendritic EPSP by means of simultaneous recording of the top dendritic cell and the cell body , the cell body and the base dendritic cell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志彬;运动促进衰老脑神经元树突和突触可塑性的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支晔,吴建中,周重人;雄性大鼠球海绵体肌运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分布[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9年04期
3 李丽丽;单路娟;张媛;高船舟;刘越坚;宋智琦;;谷氨酸信号通路对黑素细胞树突形态的调节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郑则慧,吴建屏,毛金标;脊髓单个神经元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细胞内染色[J];生理学报;1979年02期
5 ;神经元树突疫苗[J];药学进展;2002年06期
6 张月桂,詹乃茹;成熟与非成熟树突细胞生物学特征[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2年03期
7 窦寰宇,高培福,蒋吉英,王聚信;TNF对海马神经元发育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刘宝瑞,吴敏慧,刘文超;树突细胞瘤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陕西肿瘤医学;2000年01期
9 陆澄秋;钟乐;颜崇淮;田英;沈晓明;;断乳前丰富环境对大鼠空间参考记忆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4期
10 陈国斌;董克家;董战玲;樊守艳;符史干;沈行良;;复杂神经元的间室模型[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龚锴;蒋伍玲;公衍道;张秀芳;赵南明;;海马锥形细胞树突发育的三维电镜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朱东宁;简强;薛柯;李承新;;UVB照射对黑素细胞树突形态调控因子Rac和Rho表达的影响[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李炎烽;刘深泉;;单个锥体神经元树突轴突的房室模型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傅展燕;罗建红;魏尔清;;NMDA受体在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树上的表面表达及定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刘深泉;王期千;;神经元树突3维电缆模型的建立和计算[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国斌;沈行良;;神经元的间室模型假设[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刘婷;田心;;海马区神经元放电的树突一胞体二房室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宋智琦;;谷氨酸受体通路对恶黑细胞树突形态及其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百胜;吴翠萍;安榆林;吴新华;廖太林;;国外栎树突死病菌的检疫措施及我国应对策略[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朱镛连;;脑卒中的恢复与康复理论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苏榕;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树突生长研究获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无雨 编译;“过目不忘”小处练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记者姜岩;过目不忘有“绝招”[N];人民日报;2002年
4 钱铮;科学家初步探明脑神经网络为何“短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姜岩;过目不忘有“绝招”[N];安徽日报;2003年
6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 池丽萍;脑“饥饿”与健康[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年月;早期教育从零岁开始[N];厦门日报;2005年
8 明秀;自认老就会老而呆[N];中国石油报;2000年
9 沈英甲;成人脑细胞仍会生长[N];科技日报;2006年
10 谭国珍;战胜遗忘[N];保健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辉;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内MKLP1树突靶向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刁凌;小鼠视网膜的发育:神经节细胞形态多样性的出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徐宁龙;神经元电活动诱发的树突整合功能的可塑性及其时空特异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石葛明;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群递/调质的不同配布式样及其树突的发育可塑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5 秦要武;糖尿病大鼠早期不同类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周剑芳;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来源的树突样细胞诱导的CTL体内外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1年
7 殷勤伟;对鸡胚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与分化的规律和调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8年
8 张汝芝;黑素瘤细胞凋亡、外毛根鞘无色素性黑素细胞分离培养以及黑素细胞树突体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9 董慧;抗原靶向不同树突细胞亚群诱导抗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应答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10 王殿仕;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后电流和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树突膜片钳记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2 董燕;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3 叶银萍;双酚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蕾;双酚A慢性暴露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结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蕾;不同树突来源的兴奋性输入在胞体的整合及其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6 柳浦青;选择性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树突丝运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蕾;鸡胚视网膜节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桂韦;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作用后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元树突生长以及突触素1表达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金海燕;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骨架的效应[D];汕头大学;2003年
10 石少华;树突状细胞介导重组HA-DC乳酸菌对H9N2型禽流感保护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90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69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