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
本文选题:沙门氏菌 + 多位点序列分析 ; 参考:《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型食源性致病菌,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给畜牧业及食品加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沙门氏菌在食品加工业的仪器设备中常以生物被膜的形式存在,给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消毒灭菌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对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以及研究野生分离株沙门氏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在猪肉食品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采集样品,先采用我国沙门氏菌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中规定的选择性增菌液和选择性平板分离得到疑似沙门氏菌后,再采用PCR方法鉴定疑似菌株。共采集得到15株沙门氏菌。通过研究野生分离菌株的来源情况,得出结论认为猪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后期屠宰和加工阶段,养殖场中生猪的带菌率很低。将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然后与血清学分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MLST分型方法对沙门氏菌的分型能力要优于血清学分型方法。 本研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结合细胞微孔培养板,定量研究了野生分离菌株在模式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中的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并且研究了其中两株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变化。发现高渗溶液对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并且氯化钠(NaCl)溶液的抑制作用强于蔗糖溶液。 本研究通过将沙门氏菌黏附素蛋白基因misL包含其启动子及转录调控序列与pUC18质粒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入模式菌株大肠杆菌MG1655和AAEC189中,分析该基因对细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发现该基因对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构建了pET-28a-MisL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沙门氏菌黏附素蛋白MisL。为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Abstract]:Salmonellais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foodborne pathogen, which is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brings great economic losses to animal husbandry and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Salmonella often exists in the form of biofilm in the equipment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infect and sterilize foo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Salmonella and to study the biofilm forming ability of wild isolates of Salmonella. In this stud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ork food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and then the suspected salmonella was isolated by selective bacteriostasis and selective plate, which was stipulated in the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China. The suspected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PCR method. A total of 15 Salmonella strains were collected. By studying the source of wild isolated strai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tamination of salmonella in pork food mainly comes from the later stage of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and the rate of carrying bacteria in live pigs in breeding farm is very low. The isolated Salmonella was classified by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T) and compared with serological typ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MLST typing method was superior to the serological typing method in the typing of Salmonella. In this study, the biofilm forming ability of wild isolated strains in the model medium of tryptone soybean broth (TSBs) was quantitatively studied by means of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and cell micropore culture plate. The changes of biofilm formation ability of two strains with strong biofilm formation ability under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hypertonic solution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salmonella biofilm,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sucrose solution. In this study,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constructed from Salmonella adhesion protein gene misL containing its promoter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sequence and pUC18 plasmi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MG1655 and AAEC189. By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the gene on the biofilm formation ability of bacteria, it was found that the gene could promote the biofilm formation ability of bacteria. In this study, the recombinant pET-28a-MisL expression vector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err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BL21, and the Salmonella adhesion protein Misl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by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It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protein.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厚;张进隆;刘根新;张瑾;冯金瑞;娄志波;姚兴海;李娟;霍贵成;;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沙门氏菌[J];中国动物检疫;2011年05期
2 朱娟;伍勇;;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4期
3 张旭燕;马德贵;张世达;韩蕾;徐纪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基因型关系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1年09期
4 何佩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5 饶敏;魏维;盛下放;;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世界临床药物;2011年06期
6 陈朝喜;杨金福;刘雅红;;广州、成都宠物源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13期
7 李海平;鄢庆枇;徐晓津;苏永全;覃映雪;;哈维氏弧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成膜特性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3期
8 韩春来;;三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家禽科学;2011年08期
9 董洪燕;彭大新;焦新安;张小荣;陈素娟;卢艳;耿士忠;刘秀梵;;肠炎沙门氏菌鸡源株omp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株的比较[J];微生物学报;2011年09期
10 王小龙;张伟华;牛钟相;;沙门氏菌invH基因的重组表达与免疫保护效果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笠;;饲料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朱晓霞;岳华;汤承;;牦牛源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群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韩志辉;魏建华;;Dot-ELISA检测饲料中沙门氏菌的研究[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4 刘佩红;徐锋;沈莉萍;王建;;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廖申权;袁建丰;覃宗华;吕敏娜;吴彩艳;孙铭飞;余劲术;谢明权;蔡建平;;沙门氏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刘会芳;陈桂清;胡志钢;高云;刘军同;;鸡场实用新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自家菌苗[A];第二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10年
7 范冬梅;罗玉红;;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A];冀农杯2008“绿色奥运”科技论文集[C];2008年
8 刘凤会;姜海龙;;沙门氏菌对不同品种猪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朱小玲;杜加法;蔡亚娜;胡明;白华;齐静;刘玉庆;;动物源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抗药性的快速检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潘志明;焦新安;黄金林;唐丽华;刘秀梵;;树突状细胞在沙门氏菌感染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WTO-TBT/SPS中心供稿;美国 拟制定沙门氏菌新标准[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孙卓;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蔓延 18个州涉“问题蛋”[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马啸;遇沙门氏菌必须“清理门户”[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 丁在亮 钱志平;警惕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危害[N];中国畜牧报;2002年
5 谭西顺;沙门氏菌是食品污染首因[N];大众卫生报;2007年
6 惠正一;陷沙门氏菌丑闻 吉百利拟“瘦身”渡难关[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晓新;沙门氏菌能作为癌症疫苗“运输车”[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万艳;英国吉百利召回百万块巧克力[N];解放日报;2006年
9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黄锡仍;沙门氏菌性肠炎的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10 记者夏文俊;沙门氏菌等三种致病菌均没有检出[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斌;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分子靶点的发掘及鉴定体系的建立[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孔晋亮;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和体内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杨保伟;食源性沙门氏菌特性及耐药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荔;Cid/Lrg调节系统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6 陈安群;新型突变mucA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雪琴;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F与宿主细胞TIP60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储诚兵;复合克林霉素的磷酸钙水泥预防内植物感染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舫;禽源沙门氏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刘U,
本文编号:1865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86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