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场分析的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的研究
本文选题:微流控学 + 免疫 ; 参考:《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免疫分析(Immunoassay)是利用抗原和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对目标分析物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由于其极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生化分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常规的免疫分析孵育时间长,从采集样品到获得结果需一天到数天时间;并且,此法加样繁琐,要求操作规范,只能由专业人员完成,目前主要应用于医院或者医疗站的实验室。微流控学(Microfluidics)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在微米级结构中操控纳升至微升级流体的科学和技术。由于其特殊的微尺度效应以及显著提高的比表面积,微分析系统具有耗样小、易集成、费时短等优点,适用于现场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便携式免疫分析仪的研究。 第一章对近年来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进行了综述,尤其对系统中采用的驱动方式以及液体操控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 第二章建立了一种基于试剂预封装技术和程序化微蠕动泵控制技术的面向现场分析的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油相间隔各种分析试剂,预封装于Teflon管内,并采用自制的程序化微蠕动泵作为驱动设备,构建了一种一步法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实验将毛细管进样端插入样品,按下控制键,系统自动吸入1μL样品,之后样品和所有分析试剂被依次推出并流经毛细管免疫反应柱,完成免疫反应和洗涤步骤,一步实现从进样到分析的全过程。由于采用油相间隔,分析过程中各试剂间未发生混合。单独考察了微蠕动泵驱动下的液流流速的稳定性,70min内流速的RSD为1.2%(n=35)。为了考察该系统的性能,检测了不同浓度的人类IgG,检测限为0.68μg/mL,动态监测范围为0-300μg/mL。连续平行测定5次,毛细管荧光强度的RSD为2.4%(n=5)。此系统尺寸小、造价低廉、性能稳定、无操作人员限制,充分展示了其应用于现场分析的潜力。
[Abstract]:Immunoassay is a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arget analytes using specific reactions between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Because of its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od hygiene, 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 incubation time of routine immunoassay is long, from collecting samples to getting the results takes one to several days. Moreover, this method is complicated and requires standard operation, which can only be completed by professionals. At present,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laboratory of hospital or medical station. Microfluidic (Microfluidic) is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in the 1990s to manipulate nano-to-micro-upgrading fluid in a micro-scale structure. Due to its special microscale effect and remarkable increase in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microanalysis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sample consumption, easy integration and short time consumption. It is suitable for field analysi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portable immune analyzer.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 system is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the driving mode and liquid manipul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system. In the second chapter, a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 system for field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reagent prepackaging and programmed microperistaltic pump control. In this system, a one-step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oil-phase separation reagent, pre-encapsulated in Teflon tube, and self-made programmable micro-creeping pump as driving device. In the experiment, the capillary sample was inserted into the sample, the control key was pressed, and the system automatically inhaled the 1 渭 L sample. After that, the sample and all the analytical reagents were pushed out in turn and flowing through the capillary immunoreaction column to complete the immune reaction and washing steps. The whole process from sample injection to analysis is realized in one step. Due to the oil phase interval, there was no mixing between the reagents during the analysis. The stability of liquid flow velocity driven by micro-peristaltic pump was investigated separately. The RSD of flow velocity within 70 minutes was 1.2 ~ (35).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e detection limit of human IgG was 0.68 渭 g / mL and the dynamic monitoring range was 0-300 渭 g / mL. The RSD of capillary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2. 4%. The system is small in size, low in cost, stable in performance and no limitation for operators, which fully demonstrates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ield analysi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炳炎;翟瞻宇;申瑞霞;邱庆军;;微流控芯片脱模缺陷分析及其脱模装置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1期
2 李常峰;蒋炳炎;申瑞霞;侯文潭;;微流控芯片超声振动注射成型模具设计[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2期
3 董玲;;微流控合成简介及其研究进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朱丽,侯丽雅,章维一;微混合器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04期
5 姜洪源;杨胡坤;王扬;;直流电渗流在微通道内的控制与仿真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8年03期
6 孔祥东;冯圣玉;张玉林;;电子束重复曝光加工PCR微通道的工艺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7 杨大勇;;电动微流体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09期
8 晁侃;陈波;吴健康;;微纳米通道电场调控电渗流研究及控制[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2期
9 晁侃;陈波;吴健康;;对称电极组空间位阻效应交流电渗流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11年03期
10 黄辉;蒲晓允;;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春笋;徐进良;;PCR聚合物芯片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前景[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欣;张玉林;刘国松;;安培检测器微电流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园园;闫卫平;海明;;基于Windows CE的电泳芯片信号处理及显示系统设计[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4 吕宏峰;闫卫平;马灵芝;李鹤楠;;阵列电极毛细管电泳芯片的控制电路设计[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5 陈怡儒;闫卫平;李鑫;徐迎华;;并联无阀压电微泵的仿真与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薛向尧;张平;黎海文;刘永顺;吴一辉;;PDMS氧等离子体长效活性表面处理及与Si的键合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峰;杨防祖;郝苇苇;周勇亮;;微流控器件金属镍模具的电铸制作[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5年
8 韦鹤;王晓东;刘冲;廖俊峰;;塑料微流控芯片的超声波焊接键合的仿真[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9 叶嘉明;张维;张玉龙;周勇亮;;CO_2激光直写加工PMMA微流控芯片[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10 王化峰;贾霄鹏;方新;李战华;;电泳芯片压力进样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优化[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波;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二维电泳分离及蛋白质预富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曲平;分子印迹微流控手性分离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陈贝贝;基于ICP-MS的联用技术及其在生命体系中元素与形态分析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婷;微流控皮升级平移自发试样引入方法及其在高速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5 潘建章;微型化吸收光度分析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志明;温敏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整体柱操控微流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马丹;温度敏感性PNIPAAm-g-PDMS智能表面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8 晁侃;微流控系统调控电渗流和热效应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任玉坤;微粒与微流体交流电动操控机理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周围;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及细胞驱动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杰英;基于CCD的多通道毛细管电泳信号处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庞中华;微流控芯片注塑成型工艺规范的试验研究与质量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宜文;基于PDMS通道内表面区域化学改性的表面张力微阀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亮;面向微流控芯片的压电无阀微泵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蔡秋莲;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化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进;APL白血病多元微球阵列的定量方法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7 刘程程;基于微流控芯片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思;基于微流控技术的阵列光开关波导结构理论分析及优化[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贺赵霞;基于PNP模型微通道电渗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董洁;水中挥发酚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6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966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