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窒息法与高钾合并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2 18:27

  本文选题:心肺复苏 + 全身炎症反应 ; 参考:《临床急诊杂志》2016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讨C57BL/6小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标准化动物模型,为研究心搏骤停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建立实验室基础和必要条件。方法:随机选取80只C57BL/6小鼠应用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模型(窒息组),65只C57BL/6小鼠应用高钾合并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模型(高钾合并窒息组),将2组小鼠再随机分为复苏前组、复苏后2、12、24h组。观察各组小鼠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生存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肺泡灌洗液IL-1β、IL-6、IL-10、IFN-γ浓度;比较复苏后心脏、肾脏、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结果:与窒息组比较,高钾合并窒息组ROSC率较低,复苏后2、12h小鼠存活率较低,复苏后24h小鼠存活率一致。与复苏前比较,2组模型在复苏后2、12、24h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IL-10、IFN-γ的浓度均显著上升。与窒息组比较,高钾合并窒息组在复苏后12h炎症反应表现更突出,2组在复苏后24h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心肺复苏前的基线水平。与复苏前比较,2组模型在复苏后2、12、24h心肌组织和肾脏组织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窒息组复苏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高钾合并窒息组在复苏后2、12h肾脏组织p-IκB-α蛋白显著较高。结论:窒息模型是现今制备小鼠心肺复苏模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不需要任何有创的外科手术,模型复苏成功率高,心脏、肾脏、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与高钾合并窒息组一致。高钾合并窒息小鼠心肺复苏模型,呼吸心跳骤停的起始时间可以达到完全一致,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的时间更确切,全身炎症反应更显著,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小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标准化动物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ndardized animal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C57BL / 6 mice and to establish the laboratory basis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study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and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after cardiac arrest. Methods: a total of 80 C57BL / 6 mic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establis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odel (asphyxia group) by asphyxiating method. 65 C57BL / 6 mice were used to establis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odel (hyperkalemia combined with asphyxia group) with hyperkalemia combined with asphyxia. The two group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efore resuscitation. After resuscitation, 24 hours after resuscitation. The rate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ecovery (ROSC) and survival rate of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the concentration of IL-1 尾 and IL-6 IL-10 IFN- 纬 in alveolar lavage fluid of each group was detected by Elisa, and the changes of heart, kidney, brain tissue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were compared after resuscit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asphyxia group, the ROSC rate of the hyperkalemia combined with asphyxia group was lower,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mice at 2h after resuscitation was lower,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the same at 24h after resuscit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resuscit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IL-1 尾, IL-6, IL-10 and IFN- 纬 in the alveolar lavage fluid of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resuscitation for 24 h after resusci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asphyxia group,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hyperkalemia combined with asphyxia group was more prominent at 12 hours after resuscitation, but sti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aseline level befor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resuscitation, the expression of phosphorylated I 魏 B- 伪 (p-I 魏 B- 伪) protein in myocardial and renal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212h after resuscitation. Compared with that in asphyxia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 after resuscitation, the expression of p-I 魏 B- 伪 protein in renal tiss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yperkalemia combined with asphyxia group at 212h after resuscitation. Conclusion: asphyxia model is a common method in the prepar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model in mice. There is no need for any invasive surgical operation. The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is high, and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heart, kidney and brain tissue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hyperkalemia combined with asphyxia group. In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odel of mice with hyperkalemia and asphyxia, the onset time of respiratory and cardiac arrest was completely consistent, the time of tissue ischemia and hypoxia injury was more accurate, and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was more significant. It is a standardized animal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mi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372020) 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项目(No:2014ZX0001)
【分类号】:R459.7;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寿权,李章平,王姗姗,黄唯佳,程俊彦,王万铁,王为;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效模;郭军;周厚荣;张谦;曾德珍;刘海健;;血必净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细胞Ca~(2+)水平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年09期

2 刘唐威;陈蒙华;谢露;宋凤卿;何涛;;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呼吸变化特点与复苏疗效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梁培培;俞凤;张泓;;探索血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价值[J];安徽医药;2015年02期

4 朱明辉;陆婉晖;黎靖麟;成秋生;胡广奋;刘四红;邓穗德;喻宁芳;;小脑延髓池注射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5 刘刚;王晶;赵研;;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CD11b、ICAM-1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杨伟伟;李文超;彭鹏;;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8期

7 高昌俊;张贵和;孙绪德;蒯建科;李云庆;柴伟;;大鼠窒息性心跳停止复苏后脑缺血损伤模型的建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年01期

8 江朋;胡海;何亚荣;曹钰;;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5年06期

9 ;Xuebijing alter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terleukin-1beta and 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ontent in a rat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33期

10 赵旭明;刘励军;周保纯;肖盐;;人工气道方式对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寿权;周世方;李章平;章杰;晏平;黄唯佳;程俊彦;李惠萍;王万铁;;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与海马CA1区S100β蛋白变化的作用[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何爱文;杨婷;陈寿权;李章平;李惠萍;黄唯佳;程俊彦;章杰;晏平;王万铁;;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红蛋白变化及氯化血红素的作用[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婷;乔江华;李冬芳;何爱文;陈寿权;李章平;李惠萍;黄唯佳;程俊彦;;外源性磷酸肌酸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能量代谢的影响[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创刊一周年庆典《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周厚荣;张谦;杨秀林;杨娇荣;周霞;;乌司他丁干预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补体及免疫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诊疗新进展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东;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申颖;窒息性心脏骤停心电变化特点及复苏疗效与应激激素变化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王静;Connexin43、MMP-2和TIMP-2在心室颤动发生维持与转复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陈志桥;脂氧素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功能不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张圣祥;匹立尼酸联合缺血后处理治疗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观察[D];武汉大学;2013年

6 赵X;体外循环围术期改良GIK液心脏保护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民伟;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与自噬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聂燕华;P38MAPK阻断剂CBS3830对大鼠体外循环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冯薇;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肺复苏治疗中的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4 宋华强;乌司他汀联合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保护[D];中南大学;2013年

5 杨雪婷;艾芬地尔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4年

6 李俊;早期集束化治疗对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保护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崔振田;芪参益气滴丸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患者右室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8 刘莎莎;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氧摄取率监测的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9 李敏;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10 潘楚丽;高血浆降钙素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唯佳,李章平,陈寿权;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2 何明丰,张英俭,陈文元,徐文冲,刘绍辉,魏华,陶江,梁章荣,黎练达,徐劲松,段朝辉,罗晓红;参附注射液对家兔缺氧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3 马勇,孟庆义,王志忠,钱远宇;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合用在大鼠心脏停搏中的疗效[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1期

4 黄唯佳,李章平,陈寿权,王卫,王明山,王万铁,卢中秋;乌司他丁对心肺脑复苏后血细胞因子与脑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年09期

5 武建军,李利华,张颖丽,颜光涛;大鼠心跳骤停期间心脏和肾脏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变化[J];中华医学杂志;199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荣斌;心肺复苏技术的新进展[J];新医学;2001年12期

2 朱继红;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及急诊心血管诊治方案指南简介[J];中国医药导刊;2001年02期

3 赵志坚;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4 王灼涛;急诊151例心肺复苏成功因素分析[J];广州医药;2001年04期

5 陈青;小儿淡水溺死心肺复苏临床特点[J];河北医药;2001年08期

6 李莹洁,赵虹;影响院内心肺复苏后近期存活率的有关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7 曾春,马中富;心肺复苏的方法学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8 宋建刚 ,范永芬;婴幼儿心肺复苏100例回顾性分析[J];医学文选;2001年05期

9 徐敏;心肺复苏成功30例体会[J];中国医刊;2001年01期

10 姜志安,张晓光,肖文良,戴华,陈亚丽,赵淑健,耿小勇,王士昌,赵维江;心肺复苏的3种新途径[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强;李国民;袁冬;万健;;超长心肺复苏成功3例分析[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2 叶玲丽;;心肺复苏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和免疫功能变化的意义[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唐健;;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尽早达到目标循环状态[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李章平;陈寿权;李惠萍;黄唯佳;程俊彦;;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及相关急救常识掌握情况调查和比较[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闵红星;高玉华;高改莉;;模拟现场教学法用于医学生心肺复苏实践[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赖荣德;梁子敬;李奇林;;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7 花海明;;院前72例心肺复苏与临床分析[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8 张畔;郭聪芳;;关注当前心肺复苏热点[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慧利;罗旭睿;谭位华;;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临床意义[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黄子通;;从心肺复苏到心肺脑复苏:复苏过程中的低温保护治疗[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小飞邋陈军;心肺复苏时应注意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石月红;社区志愿者接受心肺复苏培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 吴卫红 鲁东;心肺复苏尚有四道难题待解[N];健康报;2010年

4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 王立祥;解读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N];健康报;2013年

5 楚杰;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记者 高新军;中药注射剂用于心肺复苏获国际期刊认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王立祥 程显声;超长心肺复苏应予重视[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北京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 孙长怡;急救“生存链”第二环节——早期心肺复苏[N];中国医药报;2000年

9 记者 黄蓉芳 实习生 贺思洋 通讯员 邓奕茂 宋忠雷;心肺复苏 把握黄金4分钟[N];广州日报;2012年

10 罗刚;心肺复苏现代概念[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宇洁;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改变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2 张和华;胸阻抗信号监测心肺复苏质量的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李永勤;心肺复苏自动化过程中的关键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4 潘昊;外源性硫化氢对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浙;颈部降温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减轻心肺复苏后兔脑损伤及抑制凋亡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6 王大伟;开心胶囊预处理抗犬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及心肺复苏后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陈娣;H_2S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宋凤卿;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负面效应及低温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8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118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