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MicroRNA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作用

发布时间:2018-08-18 21:41
【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的(~20个核苷酸)、非编码的单链RNA分子,能够负调控基因表达,涉及多种信号途径和病理生理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指组织器官缺血后重新获得血液的再灌注过程,灌注后组织、器官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IRI是影响多个组织与器官复杂的、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并能够产生很多不可逆的损伤,导致级联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现已发现多种miRNA在组织器官IRI中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miRNA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组织器官IRI。本文综述了miRNA的靶基因以及在心、脑、肝和肾IRI中的调控作用。miRNA不仅参与了器官IR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作为IR损伤的特定标志物在临床诊断和干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Abstract]:MicroRNA (miRNA) is a class of small (~ 20 nucleotides), non-coding single-stranded RNA molecules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involve multiple signal pathways and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reacquiring blood from tissues and organs after ischemia. After reperfusion, the function of tissues and organs can not be recovered, which results in dysfunction and structural damage. IRI affects complex tissues and organs.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system can produce a lot of irreversible damage, leading to cascade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any kinds of miRNA have obvious changes in IRI of tissues and organs, indicating that miRNA ca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IRI of tissues and organs. In this review, the target genes of miRNA and the regulation of IRI in heart, brain, liver and kidney. MiRNAs are not only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IR injury in organs. Moreover, as a specific marker of IR injury, it has broad prospect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作者单位】: 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o.U1403223)~~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牟;张居文;陈萍;孙林;车海杰;勇俊;;缺血后适应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邓小明,石一鸣,王景阳,刘树孝;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1年02期

3 马大青;周源;;“自由”铁离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年04期

4 巫国勇,钟佛添,刘初生,程超,曾讯;辅酶Q_(10)与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J];广东医学;1998年09期

5 马林林;任长虹;曾现伟;吉训明;;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23期

6 单秋玲;细胞粘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7 叶周恒;刘文武;孙学军;;程序性坏死机制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年03期

8 万英;吴劲波;;胆红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黑龙江医学;2007年11期

9 鄂丽;刘丽华;;低温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贺熙;毕学苑;王皓;于晓江;臧伟进;;心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调控的研究进展[J];生理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歆;马涛;李凤娟;杨成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其对策的初步探讨[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2 刘建修;;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最新进展[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冯友权;孟尽海;白洁;;氧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进展[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黄绍烈;左汉恒;邱宇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与展望[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令狐艳;朱俊德;肖朝伦;李玉美;余资江;余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行为能力与海马齿状回结构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6 曲行舟;张陈平;季彤;;缺血后处理对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曲行舟;张陈平;;缺血后处理对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海峡两岸2008口腔癌诊治与修复重建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马骏;魏昕;王瑞婷;;N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9 龚俊松;李立环;姚允泰;方能新;周程辉;李华同;;不同七氟烷缺血处理方式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忠忠;兰佳男;杨自轩;钟自彪;王忍;付贞;张洋;李玲;熊艳;王彦峰;叶U_发;;温度对家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平;NALP3炎症小体参与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薛承彪;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阻断对减轻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俊华;天然免疫分子HMGB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异种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洪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探讨及丹参单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申兵冰;TRPC6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necroptosis在肾I/R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6 马宏;热休克因子1参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层闪;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松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炎性反应信号相关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袁江;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EGR-1表达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1年

4 韦星;HMGB1在肾脏热、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理及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5 周敏;肝X受体激动剂T0901317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张大勇;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1年

7 刘阳;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远隔肺组织中组织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雷;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远隔肾组织中组织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雷雨;丹参素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10 王国华;细胞外HSP70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90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190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