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NK细胞继发性胞吞颗粒酶B及其生物学意义 NK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在机体抗肿瘤、抗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NK细胞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是杀伤靶细胞,其主要机制之一是:NK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而形成免疫突触,NK细胞脱颗粒并向突触释放效应分子,其中穿孔素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微孔道,颗粒酶循该孔道进入靶细胞内而介导凋亡。靶细胞内,颗粒酶启动凋亡相关的caspase级联反应,通过直接作用于pro-caspase,切掉天冬氨酸残基激活下游caspase而发挥作用。 免疫突触内部分胞毒效应分子未进入靶细胞,其转归及功能尚不清楚,待阐明的问题是:滞留免疫突触内的穿孔素和颗粒酶是否会伤害NK细胞本身;其代谢与去向如何;等等。文献已报道,细胞毒性细胞可通过独特机制处理胞内错位的颗粒酶B(GzmB)和穿孔素(PFN)。例如,NK细胞内表达GzmB特异性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9(PI-9),后者可及时灭活胞内渗漏的GzmB。鉴于NK细胞具有连续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我们提出如下推测:释放并滞留于免疫突触的效应分子可能被回收而重新利用。 本课题以非何杰金淋巴瘤来源的NK92细胞系为模型,在靶细胞刺激下,探讨NK92细胞所释放GzmB的转归。 一、NK92细胞在靶细胞刺激下出现继发性胞吞现象 1.应用苯乙烯染料FM1-43观察NK92细胞继发性胞吞现象 苯乙烯染料FM1-43可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可逆性结合,发出荧光,而其在溶液中则几乎不能检出荧光。细胞发生内吞后,苯乙烯染料内吞入细胞内,细胞膜上荧光可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掉。借此原理,本实验首先将NK92细胞用FM1-43预染,然后用猪内皮细胞(PEC)刺激1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M)观察NK92细胞内吞情况。结果显示,未用PEC刺激的NK92细胞膜上显示荧光,PEC刺激的NK92细胞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细胞膜后,细胞内显示荧光,提示NK92细胞在胞吐后细胞膜发生内化。 2.靶细胞刺激的细胞膜内吞过程依赖于clathrin 细胞膜的内吞常见形式为依赖于clathrin的经典途径,也可依赖于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小窝蛋白(caveola)和脂筏(lipid raft)等途径。我们采用clathrin特异性抑制剂CPZ预处理NK92细胞,再用FM1-43标记细胞膜,使用靶细胞刺激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实验结果显示,CPZ处理后NK92细胞内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提示NK92细胞膜内吞依赖于clathrin途径。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结果显示使用CPZ后细胞内荧光强度约为对照组的48%。我们将NK92细胞用FM1-43标记,分为两组,分别用PEC在4℃和37℃刺激1h,结果显示:4℃条件下细胞并不发生内吞,提示NK92细胞内吞作用与温度相关,是一种主动内吞。 二、靶细胞刺激NK92细胞继发性胞吞伴随GzmB回收 1. NK92细胞内吞的GzmB进入早期内体 NK92细胞膜内吞过程为经典的clathrin依赖途径,CPZ预处理的NK92细胞经靶细胞(PEC)刺激,收集未刺激组、刺激15min、30min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GzmB和早期内体EEA-1在胞内共定位情况,结果显示:未刺激组EEA-1与GzmB均有表达,二者未出现共定位;靶细胞刺激15min后,GzmB含量明显增多,GzmB与EEA-1有明显共定位,用CPZ处理后共定位显著减少。靶细胞刺激30min后,GzmB与EEA-1共定位比15min组减少。提示NK92细胞继发性胞吞伴随GzmB回收。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本实验设计针对clathrin蛋白重链的siRNA,采用核转染方法瞬时转染NK92细胞。转染后的细胞用靶细胞刺激15min,免疫荧光法检测GzmB和EEA-1共定位情况,结果显示干扰组EEA-1与GzmB共定位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2. NK92细胞内吞的GzmB可进入溶酶体 Clathrin依赖的内吞途径包括从早期内体→晚期内体→溶酶体的全过程。免疫荧光检测靶细胞刺激60min后NK92细胞GzmB与lamp1共定位情况。结果显示,与未刺激组相比,GzmB与lamp1出现明显共定位;使用CPZ或siRNA后,共定位明显减少。 GzmB与lamp1共定位提示GzmB进入溶酶体,且进入后并未被降解。为此,使用溶酶体酶抑制剂leupeptin处理NK92细胞,免疫荧光检测GzmB和lamp1共定位,结果显示共定位并未增加,提示GzmB在溶酶体内未被降解,可供分选重复利用。 三、抑制NK92细胞内吞能显著降低杀伤靶细胞活性 采用K562作为NK92细胞的靶细胞,CFSE-PI法在不同效靶比(2.5:1,5:1,10:1)条件下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杀伤率。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不同效靶比条件下经CPZ预处理的NK92细胞,其杀伤活性明显下降(16.93% vs 1.45% ,20.44% vs 1.69%,30.22% vs 2.79%)。 应用siRNA干扰clathrin后,重复以上细胞毒性实验,得到相似结果,相比于对照组,不同效靶比条件下干扰组杀伤活性明显下降(23.18% vs 10.63% ,25.31% vs 13.02%,38.69% vs 15.51%)。 四、NK92细胞杀伤靶细胞后上清及胞内GzmB水平检测 为检测CPZ对NK92细胞胞吐后上清和细胞内颗粒酶B水平的影响,在10:1效靶比条件下,NK92细胞与K562作用1h、3h、5h,ELISA检测上清GzmB水平,Western-blot检测胞内GzmB水平。结果显示,随杀伤时间延长,对照组和CPZ处理组上清GzmB水平逐渐上升,与对照组相比,1h和5h组CPZ处理组上清GzmB水平略有上升(1.8ng/ml vs 2.0ng/ml,2.45ng/ml vs 2.8 ng/ml),3h组GzmB水平有所下降(2.7ng/ml vs 2.25ng/ml)。相应各个时间点Western-blot检测胞内GzmB,杀伤后1h、3h、5h, CPZ预处理的NK92细胞内Gzm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 五、结论 1.靶细胞刺激下,NK92细胞出现胞吐及发生继发性内吞,内吞现象依赖于clathrin。 2. NK92细胞继发性胞吞伴随效应分子GzmB回收。 3. GzmB被NK92细胞回收,依次进入早期内体→晚期内体→lamp1~+溶酶体→分泌型溶酶体,供再利用。 4.抑制NK细胞内吞可显著降低NK细胞杀伤活性。 第二部分IL-33与小鼠EAE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机制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神经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性疾病。用于研究MS的经典动物模型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此模型通过主动免疫神经髓鞘来源的抗原或过继转移髓鞘特异性T细胞,诱导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其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及疾病表现均类似于人MS,故被广泛应用于探讨MS发生、发展、转归、调控机制的研究。 IL-33是近年新发现的IL-1家族成员,其基因序列和结构与IL-1家族成员IL-18和IL-1β相似。IL-33受体是孤儿受体ST2,亦称IL-1RL1。ST2基因主要编码两种形式的蛋白:膜结合型ST2和可溶性ST2。IL-33表达于人和小鼠多种组织,主要是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IL-33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哮喘、类风湿关节炎、内毒性休克等)发生。IL-33主要介导Th2细胞应答,诱导Th2型细胞因子产生。文献已报道,中枢神经系统高表达IL-33。本课题主要观察正常小鼠和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内IL-33表达、来源及其参与EAE发病的作用及机制。 一、IL-33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表达 1. IL-33表达于正常小鼠中枢神经系统 逆转录PCR、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检测正常C57BL/6小鼠脊髓、脑、皮肤、肺、肾脏、心脏、脾脏和肝脏组织IL-33表达;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脊髓中IL-33表达。结果发现,在mRNA和蛋白水平,正常小鼠脑和脊髓IL-33表达水平远高于肝脏、脾脏等组织(约为12.5倍,P0.01)。免疫荧光显示,正常小鼠脊髓高表达IL-33,主要定位于灰质,表达在细胞核内。免疫组织化学同样证明IL-33表达于细胞核内。Western-blot证明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均表达IL-33。 2.脊髓中IL-33的细胞来源 借助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IL-33在正常小鼠脊髓的细胞定位,通过研究IL-33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68)、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uN)的组织共定位情况,确定IL-33在正常小鼠中的来源。结果显示,IL-33在体内与3种细胞标志物均未出现明显共定位,故暂时不能确定脊髓内IL-33的细胞来源。 3.EAE小鼠脊髓内IL-33表达 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正常小鼠和EAE小鼠脊髓IL-33表达,分别提取正常小鼠和EAE模型小鼠脊髓胞核、胞浆蛋白,Western-blot检测IL-33表达改变。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EAE动物体内IL-33表达量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小鼠IL-33表达于细胞核内,而EAE动物IL-33表达于胞浆,提示EAE动物体内IL-33发生从胞核向胞浆的转位;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正常小鼠IL-33表达于胞浆和胞核,EAE小鼠胞核不表达IL-33,胞浆中有表达。 4. IL-33受体ST2在正常小鼠和EAE小鼠脊髓中表达 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小鼠ST2表达水平低,EAE小鼠ST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二、IL-33参与小鼠EAE发生及其机制 1. IL-33对小鼠EAE疾病进程的影响 EAE小鼠于免疫前腹腔注射rIL-33(1μg /只)或发病后注射rIL-33(每天1μg /只,连续注射1周)。结果显示,注射rIL-33不影响小鼠EAE发病时间和疾病进程。 2.抗IL-33多克隆抗体对EAE疾病的影响 EAE小鼠于免疫前腹腔注射抗IL-33抗体(150μg/只)或发病后注射抗IL-33抗体(每隔3天150μg /只,连续注射5次),结果发现:抗IL-33抗体可明显加重EAE疾病症状,EAE发病率升高,临床评分提高;两者发病时间相似;EAE小鼠脊髓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4~+T细胞浸润增加。 3.抗IL-33多克隆抗体可增强Th1和Th17细胞应答 从注射抗IL-33抗体的EAE小鼠采集并分离脾脏细胞,体外用20μg/ml MOG_(35-55)抗原肽刺激淋巴细胞,72h后ELISA检测上清IFN-γ、IL-17、TNF-α水平,及脊髓组织IFN-γ、IL-17、TNF-αmRNA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上清内3种细胞因子水平和脊髓中3种细胞因子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 3.抗IL-33多抗明显降低脾脏、淋巴结CD11c+CD8α+DC数量,但不影响Treg数量 体外取注射抗IL-33抗体的EAE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CD8α~+DC数量,结果发现,注射抗体后CD11c~+CD8α~+DC数量显著下降,CD4~+CD25~+Foxp3~+Treg数量未受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韵碧,周汉良;磷脂酶D在胞吞与胞吐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2 韩笑峰;吕丽;葛汝丽;唐荣华;;β-淀粉样蛋白对小胶质细胞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谢春英;胡冬;邓春艳;孙顺昌;刘香萍;孙世惠;;β-淀粉样肽诱导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致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1期
4 杨学森;陈纯海;郝玉通;余争平;张广斌;;微波辐照致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与JAKs磷酸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4期
5 吴玉章;CTL的免疫识别和效应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年04期
6 刘金晶;颗粒酶杀细胞的机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王传恩,姚志彬,郭辉玉;细胞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J];解剖学研究;1999年02期
8 刘之荣,卞晓红,李露斯,段德新;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的反应[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9 兰莉,高蓓,饶志仁;LPS激发大鼠前脑神经元Fos和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改变[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徐学鹏,朱玲;磷脂酶D与胞吞、胞吐的关系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琼兰;郭勇;王琼;高小青;邓莉;;大鼠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培养、纯化、传代和鉴定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宋小强;刘瑜;史东东;张京玲;金大庆;;Alismol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周斌;张勤;陈万生;殷明;;制首乌提取物对大鼠小胶质细胞分泌IL-1和NO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杨丽萍;曹安民;;感光细胞凋亡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相互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国红;郭直岳;尹雅玲;魏林郁;李新娟;李东亮;;三磷酸腺苷对N9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A];中南地区第八届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毕秀丽;杨静玉;吴春福;;人参皂苷类成分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NO和TNFα释放的不同调节作用[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7 栾萍;王军;刘军;;Ⅴ-ATPase功能缺陷致小胶质细胞溶酶体对Aβ降解异常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武丽红;李娟娟;杨力;袁云;郭泽云;吴春云;;内皮素及其受体-B在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韩书珍;李雪梅;牛文泽;陈翔;王果;李泽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崔桂云;荆佳;沈霞;;Rho激酶在凝血酶诱导的新生鼠皮层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作用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中桥;局灶性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产生组织损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钱铮;小胶质细胞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任正;新日铁油货舱用耐腐蚀钢通过NK认证[N];中国船舶报;2011年
4 记者 桂雪琴;NK(中国)公司成立[N];中国船舶报;2009年
5 记者 严风华;NK:入级船总吨位继续保持世界第一[N];中国船舶报;2009年
6 赵卫华;关注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与损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甘言;STX与NK联手开发40万吨VLOC[N];中国船舶报;2009年
8 曹诚龙;酶制剂中国寻踪[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9 胥晓琦;神经科医生要特别警惕艾滋病诊断未明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城市硬件 DIY情报站[N];电脑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盼;NK细胞对颗粒酶B的继发性胞吞及其生物学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盼;NK细胞对颗粒酶B的继发性胞吞及其生物学意义IL-33与EAE发病的相关性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汪蕾;NK细胞通过clathrin途径回收穿孔素及对杀伤功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柳林;NPHP-8对线虫纤毛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及INS-1细胞囊泡胞吐胞吞偶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观察[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保护中的可塑性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7 汪琦;SDF-1α诱导小胶质细胞定向趋化对阿尔茨海默病Aβ清除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明朝;小胶质细胞活化在铅诱导学习记忆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渠文生;小胶质细胞EGFR通路调控对脊髓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聂永慧;β-淀粉样蛋白及小胶质细胞神经元毒性作用的体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丹;小胶质细胞在EAE中的活化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吉娟;BV2细胞在不同损伤神经环境下CD200R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尹云霞;小胶质细胞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及运动皮层中的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丽卿;丙泊酚减轻脑出血大鼠早期脑水肿和抑制其小胶质细胞激活[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岩;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相关脑区EP_2受体及小胶质细胞表达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6 杨丽玲;JAK/STAT途径介导Aβ寡聚体诱导小胶质细胞TNF-α释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蔺慕会;低分子肝素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活化及TNF-α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庞莹;NS-398对离体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TNF-a和COX-2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9 程宇核;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小胶质细胞及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侯亚莉;局灶脑缺血恢复期半影区小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和bFGF表达规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26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