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21 18:36
【摘要】:第一部分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生物膜(biofilm)结构的影响。 方法:运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 Ethylene-Vinyl acetate, 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将培养2d的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及用异硫氰酸标记的刀豆蛋白A(FITC conjugated concanavalin A,FITC-con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与纳米银离子干预组中生物膜的形成情况;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并结合生物膜图形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ze ,ISA)观察纳米银离子作用后1d、2d组生物膜的结构变化。 结果:2d组生物膜经SEM及荧光显微镜检测,纳米银离子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菌变稀疏,结构明显受到破坏,多糖产量减少。CLSM下观察可见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生物膜菌落变稀疏,孔道变多;IS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 2d时空白对照组与0.1%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生物膜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 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 TE),分别为17.55±2.08和10.80±1.68;3.56±0.54和1.85±0.06;5.29±0.57和2.72±0.39(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 AP)为0.90±0.02和0.98±0.01(p0.05)。0.05%纳米银离子组其作用效应没有0.1%纳米银离子组明显。1d组生物膜也有相同的趋势。 结论:纳米银离子可破坏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结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效果明显。 第二部分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生物膜(biofilm)形成过程的影响。 方法:运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 Ethylene-Vinyl acetate, 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将各个时间点培养好的标本放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SEM)及用结晶紫染色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与纳米银离子干预组中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并结合NIS-Element BR软件计算生物膜覆盖率(biofilm coverage rate, BCR);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生物膜图形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ze ,ISA)观察纳米银离子作用后各时间点生物膜的结构变化。 结果:2d组生物膜经SEM检测,纳米银离子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生物膜的结构明显受到破坏,细菌变稀疏。BCR检测,0.5d时纳米银离子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但在1d、2d时BCR有差异性(p0.05)。CLSM结合IS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 2d时空白对照组与0.1%纳米银离子干预组生物膜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 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 TE),分别为17.55±2.08和11.33±0.98;3.12±0.30和1.93±0.13;5.79±和3.17±0.16(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 AP)为0.90±0.01和0.98±0.01(p0.05)。但5d时两组参数之间没有差异。0.05%纳米银离子组也有相同的趋势。 结论:纳米银离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抗菌作用逐渐减弱。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抗菌效果持续时间更长,效果更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7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芳;余加林;刘官信;杨华;;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邹志慧;余加林;刘官信;李芳;林丽华;林雅茵;;纳米银离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细菌死亡率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3 杨玉旺,刘敬利;纳米银研究和应用新进展[J];工业催化;2003年12期

4 黄云超,张尔永,石应康,王曦,蒙俊,杨达宽,李旭;兔体内细菌对人工心脏瓣膜的粘附及清除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4年02期

5 叶联华;黄云超;杨达宽;李莉;许赓;赵光强;马千里;陈安宁;;聚氯乙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结构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7年04期

6 王维清,冯启明,董发勤;银系抗菌材料及其研发应用现状[J];应用化工;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285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285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b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