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躯干肌群sEMG反应模式

发布时间:2018-10-25 07:03
【摘要】:研究背景:躯干肌群特指位于人体背部、腹部和盆骶等躯干部位的骨骼肌,参与躯干运动实现和脊柱稳定性维系等,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劳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躯干肌群既是躯干运动的动力来源,同时部分躯干肌肉尤其是背部深层肌肉和腹部肌肉也是维系躯干和脊柱稳定的基本要素,躯干肌群运动控制障碍、肌肉力量减小和肌肉耐力减弱不仅影响躯干肌群乃至机体整体做功能力和做功效率,而且还与包括慢性腰痛等在内的多种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人类劳动和工作方式的转变,研究不同活动条件下躯干肌群基本活动规律,探讨躯干肌群中枢运动控制机制,已成为工程心理学、工程生理学和劳动卫生学等领域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技术,研究躯干肌群分别在完成意向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和形式化运动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规律,探讨躯干肌肉活动的中枢运动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以搬举、疲劳和长期卧床为例,研究不同作业姿势、运动性肌肉疲劳和30天头低位卧床对躯干肌群活动水平、中枢运动控制和肌肉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影响,深化躯干肌群人机工效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方法:采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技术,观察躯干肌群在完成随意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及不同负荷条件下表面肌电信号活动的基本规律,探讨躯干肌群随意运动控制策略;采用躯干肌群前馈控制研究范式,研究反射性运动条件下躯干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活动特征,探讨主观心理预期效应和运动性肌肉疲劳对躯干肌群前馈控制作用的影响;采用表面肌电步态分析方法,研究步行速度和负荷重量对躯干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选取四种常见搬举作业姿势,研究不同搬举姿势和负重对相关躯干肌群信号活动的影响;通过30天头低位卧床试验,研究限制运动对背伸肌MVC、腰部肌肉抗疲劳能力、突发加载下腰部肌肉快速反应时间及屈放松能力的影响。 结果:(1)躯干在完成前屈和后伸运动时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呈现对称活动现象,前屈时腰部多裂肌和腹横肌活动在负荷重量超过20%体重时出现明显增强;后伸时腹外斜肌活动随负荷增大明显增强;躯干在完成侧屈运动时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表面肌电呈现对称活动现象,而腹外斜肌呈现对侧增强效应;躯干旋转时多裂肌活动和腹外斜肌活动不存在单侧效应,而竖脊肌活动存在同侧增强效应,其活动也随负荷增加而增加;(2)步行速度对腰腿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有明显影响,其中腿部肌肉肌电活动增强更明显,而负荷重量在30%体重以下对腰腿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没有显著影响。(3)心理预期不影响突发失衡下的腰腹部肌肉快速反应时间及快速反应强度,肌肉疲劳可使同侧多裂肌和竖脊肌快速反应时间延长,其排序为:腹横肌多裂肌竖脊肌。肌肉疲劳使双侧多裂肌快速反应强度明显减小。(4)睁闭眼不影响突发失衡下的腰腿部肌肉快速反应时间及快速反应强度,有预期的情况下同侧胫骨前肌快速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突发失衡时异侧胫骨前肌快速反应时间最短、快速反应强度最大。胫骨前肌活动存在对侧增强现象,失衡时异侧胫骨前肌快速反应时间小于同侧胫骨前肌,而快速反应强度则大于同侧胫骨前肌,腓肠肌活动存在同侧增强效应,同侧腓肠肌快速反应强度大于异侧腓肠肌。(5)搬举作业过程中腹直肌不受搬举姿势和搬举重量的影响,随着搬举重量增加腰部多裂肌和腰部竖脊肌活动相应增加。右侧腰部多裂肌和右侧腰部竖脊肌受搬举姿势的影响,双膝弯曲的搬举姿势动用肌肉活动较小;(6)30天头低位卧床能够明显诱发受试者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屈放松消失现象,可使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AEMGmvc下降36%和47%,使MPF下降率提高64%和56%,分别使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延长21%和25%,但是用于观察主观心理预期作用的睁眼和闭眼因素并不构成对该两块肌肉运动控制的影响。 结论:(1)躯干在完成意向性躯干运动时腰部多裂肌通过双侧协同收缩的控制策略维系脊柱稳定性;(2)人体在完成型式化步行运动时,腰腿部肌肉活动水平随步行速度加快而提高,其中以腿部肌肉活动增强更为明显;(3)主观心理预期对突发失衡条件下腰腹部肌肉快速反应时间及快速反应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明显加快腿部同侧胫骨前肌的快速反应时间。(4)下肢突发失衡条件下,躯干稳定肌的活动早于躯干运动肌;(5)肌肉疲劳可使同侧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快速反应时间延长;(6)双膝弯曲的搬举作业姿势对躯干肌群活动水平影响较小,建议搬举作业应采用双膝弯曲的方式且搬举重量不宜超过60%体重;(7)30天头低位卧床能够造成受试者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肌电活动屈放松消失,并使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MVC和抗疲劳能力大幅下降;能够是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快速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但睁闭眼不对肌肉快速反应时间产生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光柏,姚文均,陶新民;简便的腰躯干肌耐力测试及评定法[J];现代康复;1997年06期

2 陆敏;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肌力和躯干控制问题[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年04期

3 刘邦忠,李泽兵,何萍,贾月霞,朱一皓,韩荣;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现[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4 刘梅香,隋满丽,万爱玉;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09期

5 毕静芝 ,田红;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多裂肌的组织化学和形态学:患侧与健侧的比较研究[J];医学信息;2001年11期

6 黄杰,成鹏,郎海涛,毕霞;躯干肌慢速等速向心收缩肌力的测试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7 李加寿;下腰背痛综合症躯干肌肉张力和疲劳性的定量研究[J];颈腰痛杂志;1984年04期

8 黄杰,成鹏,郎海涛,禚红红,沈小丽;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9 雷玲;肖国兵;朱人;曹强;葛林娜;梁友信;;重复提举致竖脊肌疲劳作用[J];中国职业医学;2006年01期

10 夏苓春;腰段躯干肌耐力试验的简便方法[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晓君;荣湘江;;慢性下腰痛对运动员躯干肌肌力及脊柱曲度的影响[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王玉龙;程薇萍;李小萍;;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胡志军;范顺武;方向前;赵凤东;;单侧腰痛病例腰椎多裂肌萎缩的相关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符楚迪;潘兵;;应用MRI观察多裂肌萎缩及与下腰痛的相关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符楚迪;潘兵;卢一生;许文根;王昭;代燎原;张志敬;徐静芳;;MRI观察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廖亮华;姜琴;许南燕;;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廖亮华;江兴妹;罗林坡;叶志卫;黄步哲;许南燕;;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8 胡志军;范顺武;方向前;;肌间隙入路与肌内入路在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的对比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邱丹;熊开宇;何辉;;初一男生腰部力量对称性测试方法的研究和探讨[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爱峰;王平;张超;石双双;李海;李远栋;金哲峰;;肩关节三维运动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山东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 岳文浩;心理疲劳 现代社会的“流行病”[N];中国人口报;2004年

2 王小衡;儿童重症肌无力有三大特点[N];大众卫生报;2004年

3 唐文;嚼嚼口香糖预防抽动症[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秦岩;需要改进技术和理念[N];中国体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常宇;重症肌无力一定要早治——访徐淑文[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殷 浩;伤筋了,如何去面对[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吕斌;口服胃复安引发肌强直[N];健康报;2003年

8 王娜;解决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锆;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躯干肌群sEMG反应模式[D];浙江大学;2012年

2 胡志军;腰椎后路手术原性多裂肌损伤和萎缩的相关研究:解剖基础和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志平;动态界面座椅改善坐不舒适性的工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罗仕鉴;基于生物学反应的驾驶舒适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肖京;软组织张力特征与慢性腰痛症状体征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6 蔡祥碧;健身气功·新编易筋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胡鸢;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腰痛患者椎旁肌电生理和肌肉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8 周志杰;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和早期临床观察[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围;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屈曲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白玉花;五禽戏对腰骶部多裂肌的影响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 龚剑秋;单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双侧多裂肌的病理生理改变[D];浙江大学;2011年

4 槐洪波;脑卒中躯干肌电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延国;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多裂肌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凤湖;不同静态姿势下负重和非负重时躯干肌电活动规律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郇靖;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背伸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洋;腰椎各节段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MRI分析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9 范建国;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南华大学;2013年

10 杨丹丹;基于电极阵列的手外肌sEMG检测[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92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292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3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