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10 17:55
【摘要】: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且不断有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环境污染对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研究,尤其是关注于空气污染中可吸入性颗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量的流行病学、实验动物学和毒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空气污染中可吸入性的颗粒物质与急性、慢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之下,主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急性短时间的暴露于空气污染之下会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影响多种传统的危险因素,并激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缺血和坏死,卒中,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等。但是,在这些大量的研究中空气污染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并且空气污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明确。 颗粒物质包括粗颗粒物质、细颗粒物质和超微颗粒物质。粗颗粒物质:即空气动力学直径>10um,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地壳成分,细颗粒物质:即空气动力学直径2.5-10um之间,超微颗粒物质即:空气动力学直径<2.5um,而细颗粒物质和超微颗粒物质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发电厂的矿物燃烧或是来源于大气化学。只有直径<10um的颗粒物质才能被吸入到肺的深部。国家质量标准就是以可吸入颗粒物质的质量浓度为依据的,这种可吸入性颗粒物质典型的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低于10um,2.5um,0.1um的颗粒物质。 这些有害健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燃烧的微粒,这些燃烧微粒包括有机反应和金属成分的转换。吸入这些颗粒物质会导致肺炎症和级联的系统反应,随后从肺转移到循环直接毒害心血管作用。通过细胞的氧化应激和致炎途径,使颗粒物质增加了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这是通过颗粒物质对血小板,血管组织和心肌的不利作用造成的。这些作用似乎是急慢性暴露于空气污染下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如果我们想要预防个人风险和减少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增加对这些过程的机制和中介的了解是必须的。 本文主要观察大鼠气管内滴注不同浓度的颗粒物质后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改变。进一步验证空气污染中的颗粒物质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同时也进一步的探讨了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个体比健康个体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且探讨了不同浓度的颗粒物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程度的不同。 方法:将15只6周龄健康体重为180-270g的雄性Wistar大鼠和15只高脂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别分为成三小组,即生理盐水组、颗粒物质低、高剂量组(15mg/kg和30mg/kg),采用气管内滴注染毒,24h后处死动物,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股动脉放血收集血液离心后,吸取上清,检测WBC、CRP、IL-6、PLT、PAI-1水平。 结果:各染毒组大鼠血液WBC, CRP、IL-6、PLT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高浓度颗粒物质滴入组要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脂大鼠组比正常组大鼠组以上指标的增加更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脂大鼠组PAI-1在高浓度组水平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吸入不同浓度的颗粒物质可导致大鼠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高脂组和正常组中,吸入的颗粒物质浓度越高,检测指标也越高;高脂组中检测各指标要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脂组大鼠PAI-1高浓度组损伤高于低浓度组,但正常组PAI-1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法比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资讯新知[J];健康人生;2009年06期

2 ;世界部分大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3年02期

3 ;空气污染会导致儿童过敏哮喘[J];中国健康月刊;1995年09期

4 崔际刚;许铁磊;田健丽;;空气中机动车尾气及其二次污染物浓度的初探[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年05期

5 ;基因变异改变了空气污染对心脏的效应[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5期

6 吴燕;;浅谈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年05期

7 耿莉华;刘淑华;杨仁风;祝晓风;;烧伤病房空气和医疗用品的污染与消毒[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2年01期

8 宋亚君;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道疾病[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6年03期

9 胡玲,周家燕,佘婷婷,张炳新;病区内清点污单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护理研究;2003年17期

10 董淑英,李陪成,杜秀珍;哈尔滨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林;胡云;;颗粒物质在二维竖直环仓内的输运及隆起现象[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刘长松;柴立臣;宋驰;夏继宏;汪盼盼;朱震刚;;颗粒物质中能量输运与耗散性质研究[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孙刚;;由简单力学所组成的复杂体系——颗粒物质[A];2007“与统计有关的凝聚态物理中一些数值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谦;;浅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与防治[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徐正兵;;浅议政府干预理论在我国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中的实践[A];2008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夏元洲;;刨花板生产过程中的空气污染问题[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7 杜巧连;;液压机械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预防[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8 齐飞艳;赵勇;樊巍;朱延峰;;三种植物配置净化空气颗粒物能力的比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马丽娜;张兴昌;胡万里;;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的氨气[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10 侯辉;刘天骄;程学丰;;室内外空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勇全;警惕车内的空气污染[N];中国交通报;2000年

2 ;警惕新车空气污染[N];中国汽车报;2004年

3 徐启生;美加州山火造成严重空气污染[N];光明日报;2007年

4 张玉萍;空气污染重不宜出门(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欧洲空气污染严重平均每人少活8个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记者华凌张亮;新生儿疾患与空气污染有关[N];科技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曾祥素;警惕夏季车内空气污染[N];中国质量报;2004年

8 邵斌;空气污染最重十城市被要求加强治理[N];大众科技报;2004年

9 张震;车内异味不可小觑[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10 艾宇欣;亚洲空气污染每年害死50万人[N];发展导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国琦;颗粒物质流动和静态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赵文昌;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王友君;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王颖;复杂下垫面下空气污染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黄铭;微波与颗粒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耀庭;基于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城市气溶胶定量反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等明;密集颗粒系统的离散单元模型及其宏观力学行为特征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黄中华;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有毒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徐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管理方法模型[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尹招琴;双射流汽车尾气流场超细颗粒的成核和凝并过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盼;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2 王璐珠;粮仓应力转向比和稳定性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胡芳芳;北京市空气污染的空间统计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4 张艳燕;乌鲁木齐冬季典型空气污染状况的气象条件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李松华;颗粒物质电学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志强;奥运前后北京及近周边区域空气污染观测与比对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7 陈波;颗粒物质聚集现象的统计模型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成竞;基于CFD的居民小区流场与空气污染数值模拟[D];复旦大学;2012年

9 齐艳丽;外动力激励下颗粒物质Maxwell's Demon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贲继东;长春市空气污染状况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23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323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