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MiRNAs在不同类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11-10 22:32
【摘要】:研究背景肾移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手段。虽然肾移植取得了巨大成功,组织配型技术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得到了长足发展,肾移植患者术后仍面临着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的风险。AR的发生大大降低了移植物及受者的存活率,因此,及早诊断并治疗AR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诊断AR多依据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的改变,如血清肌酐水平上升、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发热,或伴随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此时移植肾已出现病理改变,诊断滞后性显而易见。程序性活检能及时发现AR,但由于其属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风险性,在我国尚未能被广泛接受。新的血、尿标记物如细胞间黏附分子21、IL-24、可溶性IL-22R及可溶性CD30等诊断AR多存在敏感性低或特异性不高等问题。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超声造影及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MRI)等可以反映肾脏的形态和血流灌注,监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是同样存在着滞后性的特点。细胞免疫应答是介导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机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Th)17均为T淋巴细胞的亚群,二者在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等免疫相关性疾病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Treg在维持机体免疫平稳、诱导免疫耐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Thl7则能防御胞外病原菌的感染,介导炎性反应及移植排斥反应。Treg/Th17保持平衡,有利于机体免疫稳态的维持,而如果Treg/Th17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移植方面则可能引起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我们期待通过检测外周血Treg/Th17平衡的变化,来找寻一种简便、有效、无创而又特异性地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方法。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近10年来发现的重要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从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及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miRNAs效应分子参与了免疫反应的各个阶段,与T、B细胞的分化发育及B细胞抗体的类别转换密切相关,具有免疫调控的作用。miRNAs与AR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来自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发生AR的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中存在着miR-142-5p、miR-155和miR-223等的高表达,提示肾穿刺组织miRNAs的变化可以反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我们想到血液中miRNAs的变化亦有可能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且这种检测是无创的。皮肤移植是目前可行的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最为强烈的模型,因观察周期短、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控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移植模型的建立。我们根据国内外关于皮肤移植的文献报道,选择移植物存活率较高、操作相对简单的方法制作研究所需的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并通过检测不同类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中Treg/Th17平衡及miRNAs的变化,来探索寻找无创检测AR的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目的1.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2.研究不同类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中外周血Treg/Th17平衡的变化。3.探讨血液中miRNAs在不同类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1.建立小鼠背对背皮肤移植模型a)动物分组受者Balb/c小鼠60只,按照体重、年龄和性别相同的情况,随机分为三个大组:自体移植组(对照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急性排斥组)和环孢素组(CsA组),每组20只。其中对照组行Balb/c小鼠背部皮肤的自体移植;急性排斥组以C57BL/6为供者小鼠行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环孢素组亦以C57BL/6为供者小鼠行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并从手术当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环孢素A (20mg/Kg·d)。对照组和急性排斥组从手术当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皮肤移植移植物为供者的背部皮肤,移植床为受者的背部。供受者小鼠麻醉后准备移植皮片和移植床,对合完毕,将背部皮片采用6-8针间断缝合固定在受者小鼠背部,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覆盖,创可贴加压包扎。c)术后观察在行移植术后第7天拆除绷带,观察移植皮片存活情况,用皮片平均存活时间(mean survival time, MS T)表示。若植皮与宿主的背底部愈合,色泽一致,无炎症和充血,有毛的皮肤毛发生长良好,则认为未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皮片发黑,发干,结痂,皱缩等为移植皮片发生排斥反应的表现。当小鼠移植皮片有发生排斥反应的表现,而且排斥面积占小鼠移植皮片总面积的百分比80%,视为完全排斥。2.研究不同类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中外周血Treg/Th17平衡的变化a)动物分组受者Balb/c小鼠30只,按照体重、年龄和性别相同的情况,随机分为三个大组:自体移植组(对照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环孢素组(CsA组),每组10只。各组处理同前。b)皮肤移植:具体方法同前。c)外周血Treg/Th17的检测分别在皮肤移植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经小鼠眼内眦静脉采血100μ1,肝素抗凝,加入全培溶液、佛波酯(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及Golgistop,37℃、5%CO2的培养箱中刺激培养6h,加入FITC Rat Anti-MouseCD4,避光孵育30min,然后行固定打孔,再加入Alexa Fluro 647 Rat Anti-Mouse Foxp3和PE Rat Anti-Mouse IL-17A避光孵育30min,行流式细胞计数分析。3.探讨血液中miRNAs在不同类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表达水平变化a)动物分组:受者Balb/c小鼠36只,按照体重、年龄和性别相同的情况,随机分为三个大组:自体移植组(对照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环孢素组(CsA组),每组12只。各组处理同前。b)皮肤移植:具体方法同前。c)血液中miRNAs的检测:分别于术前(day 0)、术后第一天(day 1)、术后第三天(day 3)及术后第七天(day 7)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每只小鼠行心脏采血1ml左右,然后予以处死,血液样本采用EDTA抗凝,-20-C保存。采用mi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行逆转录反应,然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42-5p、mir-155及mir-223的表达量。根据样本扩增曲线图和融解曲线图,测量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所经过的循环次数(Ct值),所得数据采用2-△△ct法进行分析。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小鼠皮片生存分析采用近似时序检验(Log-Rank检验),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做生存曲线。单因素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析因设计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时若满足方差齐性采用Bonferroni法,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T3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三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状况三组小鼠在移植术后7天拆除绷带后,均无皮片移位和脱落现象。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和环孢素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大于30天、8天、20天。对照组(自体皮肤移植组)20例移植皮片有18例存活时间大于30天,移植皮片的存活率为90%。三组小鼠间皮片生存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对照组存活时间较急性排斥组和环孢素组明显延长(χ2=39.112,P=0.000;χ2=15.898,P=0.000),环孢素组较急性排斥组亦明显延长(χ2=35.786,P=0.000)。2.三组小鼠不同时间外周血Treg/Th17平衡的变化不同组间Treg/CD4+T细胞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F=1.987,P=0.157);不同时间之间的Treg/CD4+T细胞比例亦没有显著性差异(F=1.109,P=0.350);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亦不显著(F=0.221,P=0.969)。不同组间Th17/CD4+T细胞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F=0.513,P=0.605);不同时间之间的Th17/CD4+T细胞比例亦没有显著性差异(F=1.367,P=0.259);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亦不显著(F=0.188,P=0.979)。不同组间Treg/Th17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F=0.890,P=0.422);不同时间之间的Treg/Th17比例亦没有显著性差异(F=0.374,P=0.772);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亦不显著(F=0.087,P=0.997)。3. 三组小鼠不同时间血液中三种miRNA的变化不同组间mir-142-5p的相对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5.185,P=0.000);不同时间之间的mir-142-5p的相对表达水平亦有显著性差异(F=44.018,P=0.000);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显著(F=7.709,P=0.000)。在术后第三天(day3),三组间mir-142-5p的相对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26.490,P=0.001)。急性排斥组较对照组和环孢素组显著升高(P=0.002,P=0.003),而环孢素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1.000)。不同组间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9.876,P=0.001);不同时间之间的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亦有显著性差异(F=11.228,P=0.000);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924,P=0.118)。在术后第七天(day7),三组间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8.002,P=0.020)。急性排斥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22),与环孢素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387),环孢素组与对照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201)。不同组间mir-223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F=1.196,P=0.320);而不同时间之间的mir-223的相对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3.792,P=0.000);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0.408,P=0.867)。结论1.小鼠外周血Treg、Th17及Treg/Th17在皮肤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未有明显变化,Treg/Th17平衡不能用于小鼠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预测。2.小鼠血液中mir-142-5p和mir-155在皮肤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表达升高,可以用于小鼠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预测。3.小鼠血液中mir-223在皮肤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未有明显升高,不能用于小鼠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预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622.1;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郑颖;吴淑莲;李晖;;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小鼠表皮厚度的无损测量及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2 吴秋菊,马鹏程,陈志强,崔盘根,后文俊;外用维A酸后小鼠皮肤中维A酸受体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07期

3 徐丽贤;骆丹;徐晶;林向飞;吉玺;朱洁;吴迪;李巍;;外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抵抗中波紫外线对小鼠皮肤的慢性光损伤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年11期

4 周藕良;;X线全身和局部照射对小鼠皮肤创伤过程中上皮有丝分裂活动的影响[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分册);1979年01期

5 张荷清;在特定剂量范围内的β射线重复照射后小鼠皮肤被百分之百诱发肿瘤[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89年03期

6 樊景禹,黄庆,,卫之湄,刘智,李莉;儿茶酚胺对培养的小鼠皮肤导电性和表皮缝隙连接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02期

7 张凯;司艺玲;林季;薛辉;郝秀华;邓子辉;颜光涛;;瘦素及其抗体对小鼠皮肤创伤的修复作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年04期

8 赵凯;屠文震;;抗硬化复方对硬皮小鼠皮肤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0年07期

9 王森;欧水平;管咏梅;吴德智;陈丽华;朱卫丰;;良肤乳膏小鼠皮肤药物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年17期

10 朱奎成;章金涛;王纯耀;杜春燕;邢金山;;豫医无毛小鼠皮肤透射电镜观察[J];四川动物;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芬;陈四有;;本草防晒霜对小鼠皮肤的影响[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余刚;谢卫国;赵超莉;刘淑华;;C形阻隔圈在小鼠皮肤移植实验中的观察[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治东;王静凤;薛勇;王奕;唐庆娟;梁玉飞;薛长湖;;鱿鱼皮胶原蛋白多肽对光老化模型小鼠皮肤的防护作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张丰;李青;赵一岭;王素芳;洪柳;聂蕾;张丽英;;小鼠皮肤组织干细胞的染色体分配可能是非随机分配方式[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宋珊珊;吕延伟;;一效膏促进小鼠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A];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崔志鸿;杨恬;高强国;;小鼠皮肤器官培养模型的建立及存活状况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樊拥军;张凤蕴;张飚;陈君平;;一种简单的小鼠皮肤移植方法[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8 高慧琴;王存琴;;养颜祛斑颗粒对老年小鼠皮肤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付小兵;孙同柱;顾小曼;杨银辉;孙晓庆;盛志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和小鼠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的比较性研究[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余欣;欧阳五庆;张黎;王俊;刘玉梅;;两种EMP对小鼠皮肤胶原蛋白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穆原;miR-206-3p在小鼠皮肤发育中的作用探讨[D];江苏大学;2013年

2 党永岩;激光有关参数对昆明小鼠皮肤生物物理特性、组织形态和胶原蛋白代谢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3 陈彬;靶向TLR2联合促渗剂增加基因透皮效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徐晶;调节性T细胞(Tregs)在DST诱导MHC-I错配的小鼠皮肤心脏联合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4年

5 滕晓坤;导致小鼠无毛突变的关键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在小鼠毛发发育中作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庄永亮;海蜇胶原蛋白理化性质及其胶原肽的护肤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欣;玉米幼芽提取物对小鼠皮肤胶原蛋白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姚媛媛;皮肤老化小鼠皮肤衰老的发病机制及核桃仁水提物的治疗作用[D];安徽大学;2012年

3 吴淑莲;小鼠皮肤光生物过程的光学显微观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郑颖;基于OCT技术的小鼠皮肤光学无损监测的实验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若涵;肠道菌群紊乱模型小鼠皮肤湿疹样改变的相关机制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4年

6 张丹瑾;Syntaxin 17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差异表达与在毛囊中的定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田卓华;甘草等中药提取物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保护作用的初筛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陈霞;小鼠皮肤特异性敲除Ppp2ca基因对毛发生长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9 王涛;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M_3型胆碱能受体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赵振宾;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Ⅰ型大麻素受体(CB1R)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3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323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