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聚轮烷超分子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01:38
【摘要】:癌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攻克癌症一直受到医疗界的关注;因此多种治疗药物及其方法孕育而生,其中基因治疗成为21世纪研究热点。基因治疗是通过插入治疗基因至病变细胞内而产生特定功能的蛋白质或抑制异常基因表达,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手段。安全、高效的基因转染系统的研发成为关键。其癌细胞靶向性的研究又成为关键中的关键。目前基因载体分为两类: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因具有制备简单、低免疫原性且携带大分子量DNA及生物安全性高等优点而倍受青睐。 在非病毒载体的制备过程中,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Polyethyenimine)因其有较高的转染率而被看作非病毒载体的黄金标准。PEI有线型或分枝状结构,有较高的阳性电荷,与带有阴性电荷的DNA或RNA结合能力较强,所形成的复合物可通过静置吸附等作用进入细胞。PEI通过著名的质子海绵效应,使溶酶体破裂从而将内吞的DNA释放到细胞质或者细胞核中并表达。PEI的分子量的范围很广,5000-25000 Da是目前作为基因转染载体常用的一个范围。一般说PEI的基因转染效率随着其分子量的增高而增大,但其毒性也随之增大。如分枝状PEI-25 KDa的转染效率和毒性远比10 KDa的大,反之亦然。同时有报道PEI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直接体内应用会导致红细胞的聚集,并与血液中的白蛋白等非特异性结合,影响转染效率。 为了降低PEI毒性,提高其转染率,通常的方法是改性PEI。改性后的PEI能提高PEI和DNA复合物的稳定性。通常聚乙二醇、环糊精和壳聚糖等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运用到PEI的结构修饰中,形成一种新的结构。比如共聚物和聚轮烷等,并通过链接配体,利用某配体与癌细胞表面高表达某受体的专属性特异结合的特点来提高靶向性,提高治疗的作用。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选用三种不同分子量的PEI(0.6 KDa,10 KDa和25 KDa,均为支链)接枝到以叶酸为封端剂而制备成的多聚轮烷(PR)上,形成具有叶酸受体靶向的聚乙烯亚胺—聚轮烷超分子衍生物(FPP),探讨不同分子量PEI接枝后FPP性能和毒性的变化规律,并且研究FPP的DNA压缩性、缓冲性、抗核酸酶降解性以及转染性。从体内外评价FPP的传递性能,为临床提供安全高效的给药系统。研究方法和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叶酸为封端剂的聚轮烷-聚乙酰亚胺超分子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能测试 1、聚合物的合成:a、准聚轮烷(pseudo-PR)的制备;b、叶酸活性酯(FA-NHS)的制备;c、多聚轮烷(PR)的制备;d、FPP的制备。2、聚合物表征:先后使用NMR、IR和UV等对聚合物进行表征;通过1H-NMR中FPP不同组分的积分高比,求出a-环糊精(a-CD)上PEI的接枝率,FPP的平均分子量(Mw)。3、采用酸碱滴定法结合公式β=dC(HCl)/dpH计算聚合物的缓冲容量。4、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考察不同分子量FPP, BPP和PEI-25 KDa与DNA的结合能力,及其对DNA在核酸酶I作用下的保护作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5、复合物的毒性研究:a、不同浓度的FPPs (0.6 KDa、10 KDa、25 KDa)、BPP、PEI-25 KDa载体与DNA形成的复合物对Hela细胞和16 HBE细胞的影响;b、FPPs (0.6 KDa, 10 KDa、25 KDa)、BPP (BOC-Tyr-Osu为封端剂的聚轮烷-聚乙烯亚胺)、PEI-25 KDa载体与pLuc在不同N/P比的情况下形成的复合物对Hela细胞和16 HBE细胞的影响。 第二部分FPP物理、生物性能的研究 1、采用碱裂解法,通过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pAAV-EGFP和pLuc分别转入和重组增殖、碱裂解法纯化质粒等工序,提取质粒DNA;经琼脂糖凝胶鉴定大小及纯度。2、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不同分子量FPP, BPP和PEI-25 KDa分别与DNA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粒径、Zeta电位。 第三部分体内外复合物生物性能的研究 1、体外转染率的研究:a:Luciferace评估FPPs (0.6 KDa、10 KDa、25 KDa)、BPP、PEI-25KDa载体与pLuc在不同N/P比的情况下形成的复合物对KB细胞的转染影响;b:Luciferece评估FPP(0.6 KDa)、BPP、PEI-25 KDa与pLuc(N/P=20)形成的复合物在无血清、有1%胎牛血清(FBS)和0.1%蛋白质的条件下对KB细胞的转染影响;c:流式细胞仪评估FPP(0.6 KDa)、BPP、PEI-25 KDa与pAAV-EGFP (N/P=20)形成的复合物对KB细胞和A549细胞的转染影响;d:流式细胞仪评估FPPs (0.6 KDa、10 KDa、25 KDa)、BPP、PEI-25 KDa载体与pAAV-EGFP(N/P=20)形成的复合物分别对HEK 293T、KB、LoVo、A549细胞转染影响。 2、体内转染率的研究: a、动物模型的制备;b、通过瘤内注射复合物的方式,分别在24小时和48小时,luciferace检测PBS控制组,裸DNA (pLuc)组,PEI-25 KDa/pLuc,BPP/pLuc, FPP(0.6KDa)/pLuc, Lipotanmine/pLuc组的转染率。c、尾静脉注射,通过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及瘤重大小的比较来检测聚合物/p53复合物的抗瘤作用。d、通过裸DNA (p53), PEI/DNA (P53), BPP/DNA(p53)和FPP(0.6KDa)/DNA(p53)组小鼠肝脏、脾脏的HE染色病理片的比较,观察载体在体内毒性的大小。 结果: 第一部分以叶酸为封端剂的聚轮烷-聚乙酰亚胺超分子衍生物的合成、表征 1、NMR测定:a、pseudo-PR固体核磁显示:pseudo-PR中a-CD上的C1、C4的单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峰的出现。b、PR'H-NMR的显示:在6.6ppm、7.5ppm和8.5ppm处出现FA质子峰;同时,在3-4ppm之间出现a-CD上C2、C4、C3、C5、C6相连的宽峰;3.6ppm的PEG上的CH2峰,结果表明FA封端成功。c、FPP'H-NMR的显示:在6.7ppm、7.7ppm和8.7ppm处出现FA质子峰;同时,在3-4ppm之间出现a-CD上C2、C4、C3、C5、C6相连的宽峰;3.6ppm的PEG上的CH2峰,另外,在2-3ppm之间出现PEI中-(CH2-CH2-NH)-峰,表明FPP制备成功。2、IR的测定:PR在1650 cm-1显示有酰胺键形成,1605cm-1处显示有苯环结构,701.4 cm-1(苯环上的C-H),苯环特征的出现,意味着叶酸的链接成功。FPP:由于PEI氨基与a-CD中06H反应形成酯键,因此在1705 cm-1,1031.42 cm-1,有一个较强的吸收。3、UV的测定:与FA相比,FPP上FA的紫外吸收由原来的250nm、280nm红移到255nm和289nm。 接枝率的测定:FPP上0.6KDa,10KDa和25 KDa的接枝率分别为86.67%,36.66%和15.33%。 FPP(0.6K), FPP(10K), FPP(25K)平均分子量(Mn):85920 Da,453520Da,473520Da FPPs上各组分比值PEG:a-CD:PEI(0.6K,10K,25K)=1:20:(102,43.9,18.40)。 2、不同分子量的FPP,缓冲容量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3、凝胶阻滞实验显示,FPP(0.6 KDa,10 KDa和25 KDa)在N/P比2-4之间,有较好的阻滞作用,其结果稍差与PEI-25 KDa. 4、聚合物对Hela、16 HBE细胞的相对生长率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与PEI-25K相比,FPP (0.6 KDa,10 KDa和25 KDa)毒性显著性降低,FPP (0.6 KDa.10 KDa和25 KDa)、BPP的IC50 (half maximal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 of a substance)值分别为:(Hela:189ug/ml,178ug/ml,160ug/ml,196ug/ml; 16 HBE:193ug/ml,182ug/ml, 171ug/ml,192ug/ml。 第二部分FPP物理、生物性能的研究 1、采用碱裂解法制备及纯化后的pAAV-EGFP和pLuc纯度和大小合适,A260/A280 (pAAV-EGFP)=1.90±0.055; A260/A280 (PLuc=1.84±0.021;质粒分子量为5.3kb pAAV-EGFP和4.7kb的pLuc; pAAV-EGFP和pLuc质粒的浓度计算分别为278.83±1.11ug/ml和269.86±1.03ug/ml。 2、当N/P比到达10时,不同分子量的FPP与DNA结合成复合物的粒径小于140nm;当N/P比升高到20时,zeta电位在20-30 Mv之间。 第三部分体内外复合物生物性能的研究 1、体外转染效率:首先确定N/P。当N/P=20时,FPP (0.6 KDa,10 KDa和25 KDa)的转染效率大于BPP和PEI-25K的幅度比它们在其他N/P比时的增长幅度更大。而后考察了其他转染条件。最后得出复合物最佳的转染条件:转染效率每孔加入DNA2ug;与DNA形成复合物的时间为30min;复合物在细胞上作用的时间为4h;在有血清的条件下,转染效率有显著的升高(*p0.05(?)(?)*p0.05),FPP(0.6K)/DNA转染效率分别是无血清的8.5倍和10倍;和Opti-MEM (blank)相比,10%-15%FBS和ALB(0.1-0.2%)转染效率分别扩大了2.5-3.5倍;在不同浓度FBS和ALD中的转染率无明显差异。 2、体内转染效率: a、成功构建小鼠肿瘤模型。 b、Liuciferase评估结果显示在24h FPP(0.6K) (N/P=20)的转染率与PEI-25 KDa (N/P=10) and BPP组相比分别高出6.1和5.6倍(*p0.05 and*p0.05),并且几乎是136倍的裸DNA组的荧光量。 c、体内抗瘤活性的评估:(a)、肿瘤重量:与BPP/p53、PEI-25 KDa/p53. naked p53、PBS groups相比,FPP(0.6K)/p53组瘤重明显变小(*p0.05,*p0.05, **p0.05,**p0.05, respectively); (b)、caspase-9和bax表达:和正常对照组、PEI-25 KDa/p53 (N/P=10), BPP/p53组和FPP(0.6K) (N/P=20)/p53组相比,KB模型组中的caspase-9 and bax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5, *p0.05, and*p0.05),其中FPP/p53组显著性低于BPP/p53组(*p0.05,*p0.05)。 d、HE染色:FPP(0.6K), FPP(10K)、FPP(25K)和裸DNA四组之间的小鼠肝脏和脾脏未见有什么变化,表明FPP(0.6K), FPP(10K)、FPP(25K)载体毒性较小。 结论: 1、成功构建新的非病毒载体(聚乙酰亚胺-聚轮烷,FPP)超分子聚合物;通过一系列的工艺研究得出了最佳的摩尔投料比,并且此工艺可控。 2、合成的FPPs聚合物具有以下物理学特点:较好的缓冲容量;较理想的粒径、电位;较好的压缩DAN性能。 3、合成的FPPs聚合物具有以下生理学特点:在体内外实验中,和PEI-25K相比,FPPs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转染率。 4、FPPs/DNA复合物在含有丰富叶酸受体的癌细胞上有较高的转染率。 总之,FPPs系列载体具有高效的转染性、较低的毒性和叶酸受体癌细胞靶向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春红;罗燕;杨磊;尹小菲;陈佳红;谭晓华;;细胞穿膜肽融合蛋白PEP1-vMIP-Ⅱ促进血管增生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11期

2 陈红;廖易乐;黄清东;吴江;余孝其;;含双Cyclen阳离子脂质的合成及与DNA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3 薛庆节;王晖;李秀真;吕厚东;陈廷;朱伟;李士根;;EB病毒基因Z2A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英文)[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年04期

4 董璇;田华雨;陈杰;夏加亮;陈学思;危岩;;京尼平交联低聚乙烯亚胺智能基因载体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5 刘梦桃;张庆鸿;翟浚江;梁星;;壳聚糖-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粒基因载体的构建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6 李晓昱;梁晓飞;朱明洁;孙彦明;段友容;;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作为基因载体及动物体内分布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1年06期

7 侯德富;关勇军;关瑞;欧阳咏梅;余艳辉;陈主初;;人NPCEDRG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CCAAT/NFY结合位点初步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8期

8 李茜;杜永忠;袁弘;胡富强;林陈水;;RGD肽在肿瘤靶向纳米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1年06期

9 张明明;邱峰;;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10 王岩;王昕华;李若溪;;应用纳米技术研究p21cip1基因对人RPE增殖的抑制作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俊;罗孝华;张先正;卓仁禧;;基因载体的功能化设计[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廖小娟;陈国颂;江明;;粘土上的准聚轮烷及其所形成的水凝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浩;柯晨峰;张衡益;刘育;;单修饰β-环糊精聚轮烷的合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慧兰;;环糊精及环[6]聚甘脲新型轮烷超分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培境;王锦;叶霖;张爱英;冯增国;;基于聚ε-己内酯/α-环糊精的聚轮烷的合成与性能初步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高燕;张锋;陈慧兰;;一种新颖的二维层状环[6]聚甘脲-[二-3-氰基吡啶己烷]类轮烷超分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英威;邹海霞;陈ng;刘育;;环糊精聚轮烷与C_(60)构筑的水溶性超分子组装体[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蔡晓军;李永勇;;谷胱甘肽敏感的PEG可脱落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建及性能研究[A];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进展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戴丽萍;陶朱;祝黔江;薛赛凤;张建新;;瓜环与链状客体自组装包结配合物结构模式的考察[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辉;马强;徐文超;谭业邦;;侧链准聚轮烷的合成以及对外加盐和pH的刺激响应性[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本科学家开发新的基因载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基因载体导弹”要用1500万元来孵[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陈列欢;世界首个可生物降解基因载体面世[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程书权;基因载体的研究及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程书权;基因载体的研究及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吴一福;中山大学制备成功纳米微粒心肌细胞基因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Wang Johson译;非病毒游离质粒基因载体技术获美国专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8 朱迪斯E·格拉塞尔邋[美];什么是领导者的基因载体[N];西部时报;2007年

9 张中桥;四医大西京医院发现纳米粒可作 VEG F基因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记者 瞿凌云;科研之树常青[N];长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毅;聚轮烷超分子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的构建与性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纪奉元;双稳态环酰胺型分子梭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9年

3 马强;含侧链多胺准聚轮烷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杨辉;基于葫芦脲大环为主体的准(聚)轮烷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栋良;基因载体阳离子类脂设计合成及生物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天赐;基因治疗药物中基因传递载体的应用基础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吴江渝;新型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表征和生物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刘军安;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俊;基于纳米颗粒的植物转基因及其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李晓慧;超支化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共聚物的合成及在基因传递载体方面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娟;甜菜碱衍生物在基因载体材料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2 黄战武;含葫芦脲的轮烷和类轮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杜伟;基于纳米基因载体的动物遗传转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李坤;肝靶向免疫基因载体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李鹏;层层自组装多功能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陶源;新型可降解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柴明英;基于PGMA为骨架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李文斌;新型纳米材料HPD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书民;基于氨基甲酸酯键的新型阳离子基因载体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成容;以人体内源单体精胺为基本单元构建的基因载体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检测[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4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324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1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