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两种新型光敏剂17-5-氨基-1-戊磺酸竹红菌乙素衍生物(PENSHB)和15-脱乙酰基13-3-氨基-1-丙磺酸竹红菌乙素衍生物(DPROHB)在人胃腺癌细胞BGC-823中的吸收特性和细胞内分布情况、光动力效应对细胞和线粒体的损伤规律及其暗毒性和安全性,初步了解这两种新型光敏剂在细胞水平的吸收特点、光动力效应及其安全性。 方法与结果 (1)竹红菌乙素衍生物PENSHB、DPROHB在BGC-823细胞中吸收特性的研究。以浓度为4μM的PENSHB、DPROHB溶液分别孵育人胃腺癌BGC-823细胞0、0.5、1、2、4和8h,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的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浓度标准曲线计算出光敏剂在细胞中的含量,并绘制每种光敏剂的孵育时间-细胞含量关系曲线。以浓度为0.5、1、2、4和8μM的两种光敏剂分别孵育BGC-823细胞4h,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的光敏剂荧光强度,绘制孵育浓度-细胞含量曲线。结果显示,BGC-823细胞对PENSHB和DPROHB的吸收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h内细胞吸收较快,4h达到平台,变化趋势两种光敏剂相近。在本实验的浓度范围内BGC-823细胞对PENSHB和DPROHB的吸收随孵育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基本呈线性关系,上升趋势两种光敏剂相似。可见BGC-823细胞对PENSHB、DPROHB的吸收量依赖于光敏剂孵育时间及孵育浓度。 (2)PENSHB、DPROHB和HB在BGC-823细胞内的分布及线粒体损伤研究。在避光条件下,采用浓度为200nM的Mito-Tracker Green(线粒体绿色荧光探针)孵育细胞30min标记线粒体,浓度为4μM的光敏剂PENSHB、DPROHB、HB分别孵育BGC-823细胞1h、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观察光敏剂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并对光动力作用后线粒体的损伤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三种光敏剂孵育细胞1h、4h后,广泛分布于细胞胞质内,其中能定位于线粒体上,但均不进入细胞核;孵育4h时,光敏剂在细胞内荧光强度较1h强,在细胞核周围聚集程度增加,PDT作用后可引起线粒体损伤,并产生大量活性氧,PENSHB、DPROHB作用强于HB。 (3)PENSHB、 DPROHB和HB对BGC-823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及暗毒性研究。光毒组(PDT组):用不同浓度的PENSHB、DPROHB、HB分别孵育BGC-823细胞4h后,采用波长为532nm激光,功率密度20mW/cm2,照射1000s。暗毒组(单纯光敏剂组):仅光敏剂孵育24h,不予激光照射。用MTT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绘制光敏剂对细胞光毒及暗毒的杀伤曲线,拟合曲线方程,计算光动力半数杀伤浓度(IC50-PDT)及暗毒半数杀伤浓度(IC50-DT),并依此计算光敏剂的安全系数。结果显示, PENSHB、DPROHB及HB对BGC-823细胞的光毒半数杀伤浓度(IC50-PDT)分别为26.47、27.33、47.30nM;PENSHB和DPROHB的IC50-PDT显著低于HB的IC50-PDT(P0.01),而PENSHB与DPROHB的IC50-PDT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PENSHB和DPROHB的光动力作用强度相似,两者均明显高于HB。PENSHB、DPROHB及HB的暗毒半数杀伤浓度(IC50-DT)分别为3.32、4.03、4.06μM,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三者本身(即在不照光条件下)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PENSHB、DPROHB及HB的安全系数依次为125.43、147.46、85.84,提示两种新型光敏剂均较HB更加安全有效。 结论 通过分子修饰的两种新型竹红菌乙素衍生物PENSHB和DPROHB的理化特性得到优化,能被体外培养的BGC-823细胞快速吸收,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内和线粒体,其吸收量与孵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对BGC-823细胞株的PDT杀伤作用较其母体HB明显增强、暗毒性无显著差异、安全性明显提高。研究结果表明,PENSHB和DPROHB是较HB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光敏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晖,余建鑫;第二代肿瘤光动力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6年02期
2 刘岩岩;王雪松;张宝文;;竹红菌素类光动力药物[J];化学进展;2008年09期
3 许以明,杨红英,张志义;竹红菌乙素敏化的人红细胞膜结构光损伤的Raman光谱特征[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9年02期
4 赵红霞,许以明,张志义;竹红菌乙素及其溴代物对DNA结构光敏损伤的Raman光谱[J];科学通报;1998年09期
5 蒋丽金,何玉英;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光物理、光化学及光生物[J];科学通报;2000年19期
6 徐尚杰,张晓星,陈申,张曼华,沈涛,王正平;新型光动力药物——竹红菌素衍生物的研究与进展[J];科学通报;2003年10期
7 田泽丹;许川山;全学模;王志刚;;声敏剂与光敏剂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8 尚立群,周乃康,顾瑛,刘凡光,曾晶;竹红菌乙素-PDT与血卟啉衍生物-PDT对食管癌细胞杀伤效应的比较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5年15期
9 赵井泉;邓虹;谢杰;黄乃艳;顾瑛;;竹红菌素光敏剂与微血管病变光动力治疗[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10 张立娜;李千千;周志祥;;新型光敏剂分子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光诱导HeLa细胞死亡中的氧化应激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维德;细胞光敏损伤位点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尚立群;竹红菌乙素—光动力疗法对胸部常见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2 张露勇;新型竹红菌素衍生物的光谱特性及光动力学效应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
2356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35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