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高效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3 17:51
【摘要】:背景 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因其来源广泛、无创伤、无伦理争议,含量丰富而成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的优势来源,可在细胞治疗、组织工程等领域发挥极大的医学价值。目前用来分离提取HUCMSC的方法主要有单酶(胶原酶、I胶原酶或IV型胶原酶)、双酶(胶原酶与胰酶)以及三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与胰酶)。但是这些传统方法消化过程所需时间长,所获取的HUCMSC与脐带组织中所含HUCMSC的理论值相差甚远,造成时间与脐带组织的极大浪费,阻碍了MSCs的规模化制备培养。因此,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实现HUCMSC的高效获取,将会大大促进HUCMSC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组织工程、科学研究的进程。 目的 针对脐带的结构与组成成分,组合五种消化酶,提高对脐带组织的消化程度,实现HUCMSC分离提取方法的优化,探寻并建立一套简单、高效、细胞获取量大的HUCMSC分离方法。 方法 实验分为四组,以传统酶法(胰酶与II型胶原酶)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针对脐带结构分别逐一加入IV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se来对脐带组织进行消化,各实验组设不同作用时间组,比较不同分离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所获得细胞数量、细胞活性、原代贴壁细胞出现时间、融合时间及所获得HUCMSC的在第3代细胞在增殖能力、表面标记与多向分化能力方面的差别。 结果 各实验组间比较,在同一作用时间,随着酶的种类的增加,细胞产量、细胞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差异显著。同一实验组内比较,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产量提高,,在4~6h达到平台,随后细胞产量下降,差异意义显著;细胞活性在4h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DNAase五酶联合作用于脐带组织,4h细胞计数达到最高12.47±0.16×106/cm(P<0.01);活性为75.00±5.07%(P<0.01);收获的混合细胞中CD105阳性率为41.1%;CD29阳性率为83.1%,均高于对照组;3.25±0.46d细胞贴壁((P<0.01);6.25±0.46d细胞团融合((P<0.01);伴随细胞的传代,形态逐渐均一,第三代细胞形态基本达到统一,呈梭形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高表达MSCs的特异性标记CD44,CD105,CD29,而低表达CD34;其中四酶实验组P3HUCMSCs的CD105阳性率为85.3%;CD29阳性率为97.6%;CD44阳性率为95.8%;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CD34%阳性率为2.6%,低于对照组。向脂肪细胞诱导4周后,油红O染色鉴定分化结果,可见细胞内大量脂滴;向成骨细胞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鉴定,肉眼可见阳性钙沉积。因此,五酶联合作用4h,在保证细胞高活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细胞产量,缩短了原代细胞贴壁及融合时间缩短;培养获得的HUCMSC在增殖能力、表面标记及多向分化能力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无明显差别,为高效分离提取HUCMSC最优方案。 结论 该实验证明了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DNAase五酶联合消化脐带组织作用4h的方法缩短了分离细胞用时并显著提高了细胞产量、细胞活力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同时缩短原代细胞贴壁时间、融合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显示,该方法提取得到的原代细胞中MSCs比例,第三代MSCs细胞纯度较传统方法均有提高。因此,该方法是一种高效分离HUCMSCs的方法,可用来规模化提取培养HUCMSCs以满足科学实验、临床治疗的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丽;于丽;张华芳;江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J];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2 张玉泉;杨晓清;;间充质干细胞与妇产科[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1期

3 孙丽;于丽;张华芳;江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及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年02期

4 Karen Bieback;Irena Brinkmann;;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rom human perinatal tissues: From biology to cell therapy[J];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2010年04期

5 齐凯;董丽媛;陈显久;赵婕;薛国芳;陈彦;牛勃;;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3期

6 哈承志;王大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1期

7 庞荣清;何洁;李福兵;赵晶;阮光萍;王桂华;瞿良;李黎;蔡学敏;潘兴华;;一种简单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1年02期

8 杨文成;董有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光伟;磁标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齐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周金玉;大鼠脐带间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D];广州医学院;2011年

3 武爽;鲁西黄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张宪毅;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8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18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