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抗蓖麻毒素对可变区抗体的构建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5 12:09
【摘要】:蓖麻毒素是存在于蓖麻籽油中的植物毒素。这种毒素由A和B两个亚基组成,并通过一条二硫键连接在一起。蓖麻毒素B亚基是一种半乳糖特异性的凝集素,能够结合细胞表面含糖脂或糖蛋白的受体。这些结合的毒素随后通过宿主细胞依赖的内化机制和从内吞小体向内质网的内质网逆向运输机制被运入细胞质。在进入内质网后,蓖麻毒素必须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的作用下,将A,B亚基间的二硫键还原,此后A亚基才能露出其酶活性位点。当RTA转移到达细胞质后,它的糖苷酶活性位点能够识别rRNA上高保守的α-sarcin环,阻碍多肽延伸并导致细胞的死亡。因为其具有高致死和易于散播获得的特性,蓖麻毒素被认为是一种可能被用于生化攻击的生物战剂。目前,尽管已经有许多中针对这一威胁的治疗方法以及被发展出来,但特异性的抗体治疗仍旧是一种最特异和最高效的治疗方法。 之前曾经有报道称两株或更多单克隆抗体的联合使用能够增加抗体的保护效果,同时,我们在制备抗蓖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当我们将两株抗RTA的单克隆抗体6C2和抗RTB的单克隆抗体3E1联合使用后,我们发现抗体的在体内和体外的保护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对传统抗体临床知识的成熟,人们开始试图发展出下一代抗体以期提高抗体的效果。下一代抗体的种类有许多,而双特异性抗体是其中最受重视的一种。双特异性抗体一个关键的能力是能够一个分子同时中和保护两个不同的目标,例如配体,受体,或细胞因子。除此之外,双特异抗体还能通过识别一个抗原分子上的不同表位来增加抗原特异性和保护效果。 在我们的课题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含有6C2和3E1可变区和人Fc区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一个臂结合两个抗原的能力,我们称之为DVD抗体。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们证实这种新的DVD抗体保留了亲源抗体所有的特性和功能:包括识别RTA和RTB的能力,阻碍RTA酶活性的能力,阻碍RTB结合细胞表面糖蛋白和糖脂的能力。细胞毒性实验和小鼠保护实验显示DVD抗体,其保护作用有明显的提高:比单个抗体的保护效果至少多了10倍,甚至比嵌合的6C2和3E1的联合使用效果还好了3倍。结合相同表位的抗体的效果一般被认为与抗原抗体之间的亲和力有关。然而,和我们的发现不同的是,DVD抗体和6C2抗体,3E1抗体的动力学参数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所以,在此后的研究中我们合理的质疑DVD抗体可能还通过一些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机制保护机体免受毒素攻击。 RICIN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细胞质中游离RTA的存在。全毒素在内质网中向内质网外释放RTA的过程中,PDI对RTA-RTB间二硫键的解离是其关键步骤。DVD和两株传统的单克隆抗体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他能够用一个抗体臂同时抓住RTA和RTB。随后,我们在无细胞体系中用western blot和SRP分析证实了DVD抗体能够导致链间二硫键无法被还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DVD抗体能够使RTA在内质网中滞留,而其他的抗体包括6C2和3E1抗体的联合应用都不能引起相同结果。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当DVD抗体和毒素一起被吸收进入内质网时,二硫键被PDI还原的过程被DVD干扰了。这应该是DVD抗体动力学数据和单个抗体类似,但保护效果优于其他抗体的合理解释。
【图文】:

抗蓖麻毒素对可变区抗体的构建和机制研究


抗蓖麻毒素双功AAGTCTACGCCTGCGAAGTCACCCATCAGGGCCTGAGK V Y A C E V T H Q G L SACAGGGGAGAGTGTN R G E C单克隆抗体 6C2,3E1 轻重链可变区 5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是构建嵌合抗体的基,我们采用 5’RACE 法对鼠源单克隆抗体 行了两轮 PCR 扩增,扩增最终产物大小约1 2 M 3 4

抗蓖麻毒素对可变区抗体的构建和机制研究


图 1-2 轻重链可变区 T 载体克隆酶切鉴定结果M:DNA maker II;Lane 1,2:3E1 VL 克隆;Lane 3,4:3E1VH 克隆;Lane 1,2:6C2VL 克隆;Lane3,4:6C2VH 克隆4、3E1,6C2 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序列测定结果—500将酶切正确的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6C2 抗体重链可变区全长共有408 个核苷酸,前 57 个编码前导序列。轻链可变区共有 387 个核苷酸,前 66 个编码前导序列;3E1 抗体重链可变区全长共有 429 个核苷酸,前 57 个编码前导序列。轻链可变区共有 381 个核苷酸,,前 60 个编码前导序列。3E1 重链可变区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1 ATGGAATGGACCTGGGTCTTTCTCTTCCTCCTGTCAGTAACTGCAGGTGTCCACTCCCAG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露芳;赵小玲;张克军;杨志华;;人源TNF-α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21期

2 刘锐;孙立娟;何成彦;周劲松;;大肠癌转移淋巴结构建人源性抗大肠癌噬菌体Fab抗体库[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06期

3 程云,罗清华,周继文,杨守纯,韩风连,戎广亚,曹阳,季伟;HBV PreS2单链噬菌体抗体基因在噬菌体载体中的克隆及初步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年01期

4 葛乐,韩骅,苏成芝,陈萍,陈梅红;特异性抗鼠IgD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序列测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7期

5 马小兵;畅继武;;噬菌体抗体库技术[J];生物学通报;2005年10期

6 张建琼,张雪萍,林陵,谢维,单祥年;应用PCR从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扩增抗体基因[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张建琼,单祥年,张雪萍,林陵,谢维;PCR扩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抗体基因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8 本庶佑;俞纯山;李志平;;抗体基因的结构与发现[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5年03期

9 阎锡蕴,田华松,李力,袁玫,田波;抗结肠癌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克隆及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年06期

10 吕勇刚,窦科峰,吴昱彤,赵爱志,刘杰,陈刚,陶开山,药立波;人乳腺癌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的扩增与克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志南;;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与转化医学[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晓琳;王琰;王刚;;噬菌体衣壳蛋白Ⅷ和Ⅲ与抗体Fab融合蛋白表面呈现效果的差异[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陈红兵;许杨;;罗曼鸡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克隆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李巍;刘玉峰;付萌;王刚;韩骅;;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重链转基因质粒的构建及真核表达[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爱华;闭兰;赵亚杰;端义坤;余模松;;人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筛选及鉴定[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霞;甲流患者抗体能对抗多种流感病毒[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新垣;院士论言:战胜癌症有进展有信心[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郭铭华;省政协举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会[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吴一福;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马建忠;创新,向海洋要药[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记者 陈冀;“用我们的鲜血去对抗非典”[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记者汪敏华;申城建成首个抗体基因库[N];解放日报;2003年

8 记者 张可喜;转基因水稻生产球蛋白[N];人民日报;2000年

9 记者 骆红初;隔离SARS与人体“第三者”露面 全球首个人源抗体基因库建成[N];上海科技报;2003年

10 张可喜;日本用转基因水稻生产球蛋白[N];农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顶;DEC-205靶向抗体的制备及其人源化改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杨树洪;抗牛精子膜蛋白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涂追;基于单域重链抗体的天然噬菌体文库的构建及抗DON适配体的淘选[D];南昌大学;2010年

4 方瑾;Ⅰ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与表达 Ⅱ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胞嘧啶脱氨酶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1年

5 杨娟;抗TfR抗体偶联物靶向抗瘤效应及其杂交瘤细胞株轻链基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姬广辉;无感染增强的广谱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的构建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贺江;丙溴磷、马拉硫磷、啶虫脒残留检测新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子泉;人源S100A1和S100B全基因合成、表达、单抗制备及其活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9 徐晓红;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范里;GS-CHO细胞无血清培养过程的开发与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共面多氯联苯抗体的制备及其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方法检测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天成;抗蓖麻毒素对可变区抗体的构建和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3 范丽;临床级全长抗体基因治疗平台的建立[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4 龚义平;抗bFGF抗体基因在293T细胞中瞬时表达条件的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刘海平;非增殖性腺病毒携带全长抗体Cetuximab的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艳;表达全长抗体Avastin的基因治疗系统联合CIK细胞治疗的实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瑞琴;HIV-1中和性抗体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温伟红;人抗HBsAg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活性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9 孙立新;肺癌抗体靶向治疗与新型工程抗体药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曾大地;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抗VEGF抗体体外亲和力成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519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19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7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