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剪接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图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www.shengwuyixue.com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Vol.16NO.8MAR.2016图1可变剪接模式Fig.1AlternativeSplicingModel激活因子和剪接抑制因子,通过与不同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刺激或抑制周围剪接位点的活性,实现剪接位点的选择调控[5]。其中,有研究已经证实,SR和hnRNP家族序列特异性的RNA结合蛋白是选择剪接位点的主要剪接因子,通过与RNA元件的结合,分别增强或抑制剪接位点的选择[6]。因此,pre-mRNA可变剪接的形成可以归结于RNA序列中各种调控元件和相应的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不同的调控元件有着不同的功能,可以使得剪接位点的选择产生不同,从而发生不同的剪接事件。可变剪接作为基因转录后加工的一种方式,是基因表达调控过程的重要环节。在真核生物不同的组织细胞或发育阶段,许多基因的可变剪接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其在转录为成熟mR-NA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切除其内含子,而是通过不同的剪接位点选择性地切除内含子,同时来自同一个基因的异构体的作用可能也不相同。如果蝇fruitless基因,在雄性个体中,剪接事件发生在较上游的5'剪接位点;而在雌性个体中,则在较下游的5'剪接位点发生剪接[7];Robo3基因通过保留内含子的剪接模式,产生两种异构体:Robo3.1和Robo3.2。其中,Robo3.2由于一个内含子的保留使得两者的功能产生了不同,即Robo3.1促进轴突进入中线,而Robo3.2抑制轴突进入中线[8]。近年来,由于可变剪接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位置及其在真核生物中发生的普遍性,对于可变剪接的机制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生物信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可变剪接的发生与神经发育众所周知,在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必须遵守精确的空间和时间调控,因此,发育过程相较于其他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www.shengwuyixue.com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Vol.16NO.8MAR.2016图1可变剪接模式Fig.1AlternativeSplicingModel激活因子和剪接抑制因子,通过与不同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刺激或抑制周围剪接位点的活性,实现剪接位点的选择调控[5]。其中,有研究已经证实,,SR和hnRNP家族序列特异性的RNA结合蛋白是选择剪接位点的主要剪接因子,通过与RNA元件的结合,分别增强或抑制剪接位点的选择[6]。因此,pre-mRNA可变剪接的形成可以归结于RNA序列中各种调控元件和相应的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不同的调控元件有着不同的功能,可以使得剪接位点的选择产生不同,从而发生不同的剪接事件。可变剪接作为基因转录后加工的一种方式,是基因表达调控过程的重要环节。在真核生物不同的组织细胞或发育阶段,许多基因的可变剪接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其在转录为成熟mR-NA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切除其内含子,而是通过不同的剪接位点选择性地切除内含子,同时来自同一个基因的异构体的作用可能也不相同。如果蝇fruitless基因,在雄性个体中,剪接事件发生在较上游的5'剪接位点;而在雌性个体中,则在较下游的5'剪接位点发生剪接[7];Robo3基因通过保留内含子的剪接模式,产生两种异构体:Robo3.1和Robo3.2。其中,Robo3.2由于一个内含子的保留使得两者的功能产生了不同,即Robo3.1促进轴突进入中线,而Robo3.2抑制轴突进入中线[8]。近年来,由于可变剪接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位置及其在真核生物中发生的普遍性,对于可变剪接的机制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生物信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可变剪接的发生与神经发育众所周知,在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必须遵守精确的空间和时间调控,因此,发育过程相较于其他生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0700)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3218110016)
【分类号】:R338;Q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平,武耀廷,郭家明,张成,马飞;人类1号染色体可变剪接与普通剪接基因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分析 I.同义密码子偏爱使用分析(英文)[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李稚锋,王正志,张成岗;真核基因可变剪接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物信息学;2004年02期
3 彭正羽;张薇;陈献华;徐平;;神经胶质瘤中前体mRNA可变剪接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10期
4 杭兴宜;邓明华;孙志贤;张成岗;;外显子芯片的数据分析和可变剪接预测的新算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9年05期
5 王科俊;吕俊杰;冯伟兴;王鑫;;可变剪接与疾病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概况[J];生命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6 章天骄;;可变剪接的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综述[J];生物信息学;2012年01期
7 高亚梅;韩毅强;;癌症与可变剪接[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6期
8 邢永强;张利绒;罗辽复;陈伟;;老鼠基因组盒式外显子和内含子保留型可变剪接位点预测[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蒋琰;惠静毅;;染色质结构与mRNA可变剪接[J];生命的化学;2014年04期
10 程呈;龚秀峰;惠静毅;;哺乳动物细胞mRNA剪接调控的分子机制[J];生命科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继业;任长虹;庞剑会;赵娜;刘虎岐;张成岗;;可变剪接在缺氧应答中的调控作用[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2 周春燕;张朵;张晓;富显果;廖娟;兰风华;;人eIF2B4基因一个新型可变剪接产物及其鉴定[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肖锐;孙涛;吴同彬;魏然;卓晓宇;付向东;张翼;;大规模RNA干扰筛选具有可变剪接调控蛋白[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富显果;廖娟;郭小燕;严爱贞;张朵;郑德柱;兰风华;;FMR1基因的可变剪接及其意义[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黄正洋;陈阳;李欣钰;甄霆;张扬;徐琪;赵文明;陈国宏;;鸭TLR4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暨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显果;FMR1基因的可变剪接及其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2 诸葛坚;细胞色素P450 2D6和2C18的可变剪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吕俊杰;采用智能方法的可变剪接调控机制与相关疾病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武鹏;肝脏不同类型细胞基因表达及可变剪接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5 刘舒云;小鼠基因sidt2的可变剪接研究及功能初步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6 徐佳熹;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和mRNA高通量测序的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詹雷雷;RNA互斥可变剪接的进化和调控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杭兴宜;利用外显子芯片研究缺血/缺氧损伤相关的剪接调控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9 李稚锋;真核基因剪接机制相关特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李国丽;果蝇Dscam和Tep2基因互斥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兴;基于最优搜索的基因可变剪接的预测[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章天骄;基因组可变剪接特征分析与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曹新茹;家蝇铁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戴岚芝;果蝇CG30427 mRNA前体3'端互斥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阳;拟南芥形态和生理进化的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晓娜;中国人群组织特异性可变剪接体的鉴定[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佩尧;血管内皮细胞中缺氧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8 胡竞;基于博弈论的可变剪接预测算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李敏;内含子保留型可变剪接预测及可变剪接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10 邢永强;模式生物基因组中可变剪接位点的预测及序列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49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4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