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培养hUC-MSCs的TLRs基因表达与抗氧化能力变化
发布时间:2019-12-01 05:35
【摘要】:目的:研究体外长期培养hUC-MSCs的TLRs基因表达与抗氧化能力变化特点,为探讨长期培养过程对hUC-MSCs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参与损伤修复、免疫调节等功能变化的影响提供实验资料。 方法:无菌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胶原酶Ⅱ消化法,贴壁选择法分离纯化,传代培养hUC-MSCs;对第3、28代hUC-MSCs进行流式分析,脂肪和成骨细胞诱导鉴定;用ORAC法测定不同代hUC-MSCs抗氧化能力水平;RT-PCR检测第3、28代hUC-MSCs上TLR1~10mRNA表达情况;qRT-PCR分析不同代hUC-MSCs的TLR9mRNA表达差异。 结果:第3代与第28代hUC-MSCs细胞表型基本一致:CD_(29)~+/CD_(44)~+/CD_(105)~+/CD_(31)~-/CD_(34)~-/CD_(40)~-/CD_(45)~-/CD_(106)~-/HLA-DR~-;第3代与第28代细胞均可诱导分化为成骨、脂肪细胞;ORAC法测定hUC-MSCs抗氧化能力值,在第8代时最高为4.97μmol Trolox/ml,第28代较第8代降低了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第3代hUC-MSCs细胞中TLR1~10均有表达,其中TLR1、2、3、6、9高表达,TLR4、5、7、8、10低表达,第28代与第3代hUC-MSCs比较,TLR1、2、3、4、6、9表达减弱,TLR5、7、8、10未检测表达;qRT-PCR结果显示随代数的增加,TLR9mRNA的表达量会逐渐降低,第18、23、28代细胞分别与第3代相比,表达量降低了89.5%、95.2%、8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体外长期培养后hUC-MSCs的细胞表型基本不变,仍可诱导分化为成骨、脂肪细胞,说明其仍保持基本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hUC-MSCs抗氧化能力在第8代时最高,此后随代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TLR1~10mRNA表达逐渐减弱或消失;TLR9的mRNA表达量随代数的增加而降低,,提示长期培养过程可能会影响hUC-MSCs的增殖、分化、迁移、免疫调节能力。TLRs基因表达随培养传代发生改变是否意味着其相关功能发生变化有待进一步探讨。
【图文】:
A. hUC-MSCs at 24h incubation B. hUC-MSCs at 48h incubationA. hUC-MSCs at 3d incubation D. hUC-MSCs at 7d incubation图1-1 原代培养hUC-MSCs显微形态(×100)Figure 1 Themorphology of hUC-MSCs primary culture in vitro(×100)
A. Primary cells B. Passage3C. Passage23 D. Passage28图1-2 不同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100)Figure1-2 Morpholog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cells at different passages (×100)1.3.3 hUC-MSCs细胞表型鉴定流式细胞检测显示体外培养第3、28代hUC-MSCs的细胞表型均为: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63
本文编号:2568259
【图文】:
A. hUC-MSCs at 24h incubation B. hUC-MSCs at 48h incubationA. hUC-MSCs at 3d incubation D. hUC-MSCs at 7d incubation图1-1 原代培养hUC-MSCs显微形态(×100)Figure 1 Themorphology of hUC-MSCs primary culture in vitro(×100)
A. Primary cells B. Passage3C. Passage23 D. Passage28图1-2 不同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100)Figure1-2 Morpholog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cells at different passages (×100)1.3.3 hUC-MSCs细胞表型鉴定流式细胞检测显示体外培养第3、28代hUC-MSCs的细胞表型均为: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雅姝;赵春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临床治疗的希望[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年08期
2 李春明;刘毅;;体外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2期
3 李军,富宁;Toll样受体-9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年S1期
4 钟启;曾慧兰;;低氧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0期
5 何晓霞;白海;杨国嵘;薛永杰;苏亚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Toll样受体的表达特征[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年03期
6 续洁琨;姚新生;栗原博;;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测定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8期
7 陈赛娟;王一煌;;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传感器——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J];自然杂志;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2568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682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