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REGγ敲除对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9-12-06 08:58
【摘要】:研究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对免疫细胞浸润能力的影响,分别腹腔注射李斯特菌于野生型和REGγ敲除小鼠,通过存活率检测、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研究,发现REGγ敲除小鼠表现为较低的存活率和李斯特菌清除能力.REGγ敲除显著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向感染部位的浸润.表明REGγ敲除后免疫细胞不能募集至感染部位,导致细菌未能被有效清除而在体内大量繁殖,最终引发败血症的发生,降低小鼠的存活率.
【图文】:

野生型,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第2期孙锦霞,等:REGγ敲除对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115图5李斯特菌感染和LPS注射后,野生型和REGγ敲除小鼠中免疫细胞向肝脏和肺组织的浸润Fig.5(Coloronline)Immunecellsinfiltrationtoliverandlungofwild-typeandREGγ-knockoutmiceafterListeriamonocytogenesinfectionandLPSinjection3讨论造血系统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固有免疫细胞充当早期抵御感染的主力军.免疫系统感应到感染的危险信号时,中性粒细胞迅速活化最早趋化至感染部位,吞噬杀伤以清除病原菌[10-12].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抗菌肽、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和活性(nitricoxide,NO)等炎性介质,一方面发挥吞噬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趋化更多的免疫细胞浸润至此,以放大免疫应答反应,协同清除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数的感染可止步于此.炎症细胞浸润在机体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也是适可而止的,如果炎症反应过度,则周围正常组织也会成为免疫系统的攻击靶点,造成机体不必要的损伤[13].REG家族包括REGα、REGβ和REGγ,其中,REGα和REGβ高表达于免疫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参与MHC-Ⅰ-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14].REGγ仅分布在细胞核内,通过降解P53[8]、SirT1[15]、SirT7[16]、c-Myc[17]、KLF2[9]和IBε[18]等,参与调节衰老、脂肪代谢、细胞增殖、宿主防御、肠炎和能量平衡等生理、病理进程.本研究首次发现REGγ敲除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至感染部位.因此,REGγ缺失不仅可以直接调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杀伤活性,而且抑制了其向感染部位的浸

野生型,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第2期孙锦霞,等:REGγ敲除对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115图5李斯特菌感染和LPS注射后,野生型和REGγ敲除小鼠中免疫细胞向肝脏和肺组织的浸润Fig.5(Coloronline)Immunecellsinfiltrationtoliverandlungofwild-typeandREGγ-knockoutmiceafterListeriamonocytogenesinfectionandLPSinjection3讨论造血系统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固有免疫细胞充当早期抵御感染的主力军.免疫系统感应到感染的危险信号时,中性粒细胞迅速活化最早趋化至感染部位,吞噬杀伤以清除病原菌[10-12].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抗菌肽、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和活性(nitricoxide,NO)等炎性介质,一方面发挥吞噬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趋化更多的免疫细胞浸润至此,以放大免疫应答反应,协同清除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数的感染可止步于此.炎症细胞浸润在机体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也是适可而止的,如果炎症反应过度,则周围正常组织也会成为免疫系统的攻击靶点,造成机体不必要的损伤[13].REG家族包括REGα、REGβ和REGγ,其中,REGα和REGβ高表达于免疫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参与MHC-Ⅰ-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14].REGγ仅分布在细胞核内,通过降解P53[8]、SirT1[15]、SirT7[16]、c-Myc[17]、KLF2[9]和IBε[18]等,参与调节衰老、脂肪代谢、细胞增殖、宿主防御、肠炎和能量平衡等生理、病理进程.本研究首次发现REGγ敲除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至感染部位.因此,REGγ缺失不仅可以直接调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杀伤活性,而且抑制了其向感染部位的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燕;冷冻品须防李斯特菌[J];中国检验检疫;2003年08期

2 胡桂华,安静,栾颖,宋春利,李艳艳;沈阳地区食源性李斯特菌带染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3年02期

3 田霞,李远钊,张培正;李斯特菌的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J];现代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4 朱龙有;李卓;安东;;李斯特菌肺炎1例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26期

5 陈健舜;朱凝瑜;孔蕾;何中央;方维焕;;李斯特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3年01期

6 陈宁庆;李斯特菌是怎么回事[J];家庭医学;2000年06期

7 陈太基,封幼玲,戴建华,陈华;167种食品中的李斯特菌检验[J];卫生研究;2000年04期

8 陈敏,王颖,顾其芳,李洁;食品中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03期

9 李干红,丁晓雯;李斯特菌及其快速检测[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03期

10 李小春,陈慧燕,李毅,金茜,章乐怡;速冻食品中李斯特菌检测方法探讨与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马保华;张辉华;吕平;曹永长;毕英佐;;李斯特菌套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郁;魏建忠;王桂军;;李斯特菌与食品安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刘晶;;10例孕产妇感染李斯特菌的特点及药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芳;于力;;李斯特菌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杨世萍;李静;;1例产妇感染李斯特菌报道[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红;陈燕梅;张正东;;2005-2007年自贡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的调查[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怡净;;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其防治[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朱敏丽;林振浪;;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2例[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吴旭琴;;G12-type对M3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PLD调控研究[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加推动李斯特菌基因组序列研究[N];科技日报;2013年

2 林晓丽;广州鲈鱼检测项目尚不包含李斯特菌[N];广州日报;2007年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叶长芸;冰箱杀手李斯特菌[N];北京日报;2009年

4 叶圣琳;李斯特菌来势猛,英国老年人“中招”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杜鹃;美国:香瓜染李斯特菌,死十余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聂国春;专家:警惕冰箱里的杀手[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7 陈继培;慎防“李斯特病”[N];广东科技报;2000年

8 陈倩;食品真空包装并非万无一失[N];健康报;2007年

9 顾皓行;澳研究使用噬菌体降低李斯特菌污染风险[N];中国食品报;2011年

10 本版编辑 赵志刚  杨帆 陈诚;多国水产品遭遇病菌侵袭[N];中国渔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健舜;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分子进化与酸应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玉;吞噬细胞限制李斯特菌增殖的新型防御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毅;建立鉴定李斯特菌种及亚型的多重PCR方法及用于李斯特菌核酸检测的新型恒温扩增技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武晓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LLO的功能关键位点鉴定及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周敏;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22例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帅;李斯特菌侵染宿主细胞胞内磷脂酶D活性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5 张晨菊;三株致病性李斯特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张晓峰;李斯特菌分子鉴定与分型及其在安全牛奶生产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7 骆笑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检测试剂盒优化及其表面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8 田国明;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肽核酸原位荧光检测与LMO1847蛋白免疫原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9 黄丽;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o0964蛋白功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10 赵智慧;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20例临床特征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570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70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