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模型小鼠单位时间排便次数、小肠推进率以及结肠长度和不同腺苷受体在结肠组织表达的水平,评估电针敏化穴位对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肠运动的影响、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为电针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SPF级雄性C57小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敏化穴位组和电针非敏化穴位组,每组12只。通过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炎症性肠病模型,电针敏化穴位组、电针非敏化穴位组分别予以电针双侧大肠俞(敏化穴位)、双侧心俞(非敏化穴位)处理。电针治疗时间30分钟,连续处理7天。空白组、模型组不予电针处理。观察造模后IBD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单位时间排便次数,测算小肠推进率以及结肠长度的变化,并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IBD模型小鼠结肠组织内腺苷A1、A3受体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造模后小鼠除空白组外体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懒动、皮毛松耸等改变。2.DAI评分比较:造模前,四组DAI评分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非敏化穴位组在造模后第1、4、7天DA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电针敏化穴位组在造模后第1、4天DA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在造模后第7天DA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在造模后第7天DA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非敏化穴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单位时间排便次数比较:造模前,四组排便次数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1、4、7天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电针敏化组造模后的排便次数只有第1天显著增加(~*P0.05);而电针非敏化组在造模后第1天、第4天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组在造模后第4天、第7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非敏化组在第7天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电针敏化穴位组相比,电针非敏化穴位组在第4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7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肠推进率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非敏化穴位组的小肠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的小肠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非敏化穴位组与电针敏化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结肠长度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非敏化穴位组的结肠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的结肠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非敏化穴位组与电针敏化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腺苷A1、A3受体在结肠内的表达:图5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A1R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A1R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敏化穴位组结肠内A1R对比电针非敏化穴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6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A3R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电针非敏化穴位组A3R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敏化穴位组相比,模型组与电针非敏化穴位组A3R的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可以有效复制炎症性肠病模型肠运动症状;2.电针可以通过改善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肠运动,治疗IBD模型小鼠胃肠功能亢进的症状,且电针敏化穴位对比电针非敏化穴位疗效更加显著;3.电针敏化穴位可能是通过增加结肠内A1R、A3R受体的含量,从而抑制IBD模型肠肌运动,从而改善IBD模型小鼠肠运动亢进的症状;4.电针敏化穴位对IBD模型小鼠肠运动紊乱的疗效优于电非敏化穴位,电针治疗IBD安全有效,对于IBD模型小鼠的肠运动功能紊乱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图文】: 10图1 电针第1、4、7天后各组小鼠DAI评分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 电针对小鼠单位时间排便次数的影响[15],结果表明:造模前,四组排便次数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1、4、7天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非敏化组在造模后第1天、第4天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组在造模后第4天、第7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非敏化组在第7天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电针敏化穴位组相比
11图2 电针后小鼠单位时间排便次数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电针敏化穴位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 电针7d后各组小鼠小肠推进率的比较[16]见表2,图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非敏化穴位组的小肠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敏化穴位组的小肠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非敏化穴位组与电针敏化穴位组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45;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世超;柳越冬;;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07期
2 薛美婷;闫丽萍;韩国伟;卢庭;谢保弟;;电针不同腧穴对急慢性结肠炎大鼠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3 陈婕;张津玮;杨岩;胡建功;李慧臻;杜潇;王天麟;孔祥茹;;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年08期
4 曾健梅;黄敏聪;李杨玲;张博;林能明;;2,4,6-三硝基苯磺酸和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大鼠肠炎模型比较[J];中国药房;2017年10期
5 罗杏;唐永祥;;从五脏相关角度探讨炎症性肠病的中医证候及病机[J];亚太传统医药;2017年06期
6 施丽薇;顾晗;刘明江;李金贵;赵昕;焦金英;承南;;针刺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炎性细胞因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7年01期
7 陈珠;杨彩霞;倪婉晔;毛晓健;;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实验动物科学;2016年05期
8 钟峰;杜俊毅;罗容;盛蓉蓉;曹越;石文英;潘江;李里;余兆安;章薇;;电针大肠俞募配穴对功能性肠病双向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19期
9 狄颖;谢雁鸣;姜俊杰;易丹辉;庄严;;真实世界中炎症性肠病发病节气特点与常见证型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10期
10 王程玉林;曾琳岚;耿煜;王祥;张何骄子;杨惠;吴巧凤;余曙光;;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年01期
本文编号:
2638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3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