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利用光声和荧光成像技术在体内追踪染料标记的T细胞在疾病部位的免疫活动

发布时间:2020-05-11 07:50
【摘要】: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对外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对内可以清除癌变和坏损的细胞,维持机体的稳态平衡。免疫细胞的动态活动对于免疫反应至关重要。由于成像深度的原因,这些过程的可视化是有限的。我们利用一种深穿透、高灵敏和高分辨率的方法,利用快速光声层析成像技术(PAT)在新的成像深度(最深达到9.5mm)来观察T细胞在淋巴结和疾病中的动态活动。我们选用具有优良的光声和荧光效果的染料NIR-797标记T细胞。之后将标记好的T细胞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我们利用荧光成像初步确定T细胞的位置,进而利用光声成像对T细胞进行精确深度成像。在不同时间点对淋巴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和慢性疾病(肿瘤)的T细胞迁移活动进行成像。结果显示,在淋巴结和细菌感染部位,T细胞逐渐积累,在4小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在肿瘤模型中,T细胞数目在12小时达到最大值。我们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免疫活动追踪提供新的观察方法,而且能够持续监测治疗干预的效果。
【图文】:

功能图,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细胞


的主要效应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逡逑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淋巴样细胞(Lymphoidcells)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逡逑要效应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NK细胞、NKT细胞等(图1.1)。逡逑粒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逡逑粒细胞。所有粒细胞的细胞质都充满了颗粒,这些颗粒含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逡逑质。一些直接破坏病原体;一些对免疫细胞的迁移进行调控;还有一些有助于在逡逑感染部位重塑组织。逡逑中性粒细胞在循环的免疫细胞中占大多数(50%-70%),远多于嗜酸性粒细逡逑胞(1%-3%)和嗜碱性细胞(1%)。在骨髓分化后,,中性粒细胞被释放到外周血逡逑循环,7到10个小时后进入组织。通常。中性粒细胞的生命周期只有几天。在许逡逑多类型的感染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更多的被招募到组织中。在血液逡逑中循环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称为白细胞增多症,在医学上被用作感染的标志。逡逑嗜碱性粒细胞为非吞噬粒细胞,其中含有大量嗜碱性蛋白的颗粒。组胺是嗜逡逑碱性粒细胞中的蛋白之一

路线图,路线,内皮,淋巴结


特定的免疫反应。一个树突状细胞每小时可以被超过5000个T细胞进行检测。逡逑淋巴细胞从血液中流出,并通过在淋巴结皮质内的高内皮静脉(high-endothelial逡逑venules,邋HEVs)渗出进入淋巴结(图1.3)。据估计,每隔一秒就有多达1.4xl04逡逑到3xl04个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结的高内皮静脉渗出。逡逑8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晨,黄世林,马东初,孙英慧,马小锋;硫化砷诱导NB_4细胞调亡[J];白血病;2000年06期

2 丁志山,沃兴德;细胞调亡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8年01期

3 ;细胞的一生[J];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8年06期

4 张哲;谢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D34~+细胞Fas、FasL及Bcl-2的表达和凋亡的研究[J];浙江检验医学;2003年03期

5 ;肝癌和细胞调亡[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7年01期

6 石雪蓉;;抗肿瘤中药的研究现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年03期

7 刘怡平,彭惠,彭兰文;细胞凋亡与Fas系统[J];医学综述;2003年12期

8 陈献华,徐红,李莉,黄青山;人肝癌细胞移植瘤QGY-9204中细胞调亡和坏死并存现象的初步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9 魏爱丽;龙隆;李微;丁锐;陈伟;王莉莉;;基于细胞高内涵分析表征氮芥HN-3的细胞毒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年07期

10 罗静;赵艳;谢婧雯;刘鑫;林芳波;侯德仁;;敲低SORL1表达构建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的细胞模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卫银;祝彼得;刘福友;冯雪梅;;参芎滴丸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谢晶日;李威;梁国英;杨丰源;;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细胞调亡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周霞;王左;李文涛;魏江磊;;生地注射液抗凝血酶所致星形胶质细胞调亡的实验研究[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崔承彬;闫少羽;蔡兵;赵庆春;姚新生;曲戈霞;;黑果黄皮Clausena dunniana Levl中咔唑生物碱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的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吴李君;裴蓓;王顺昌;王军;汤明礼;;砷和镉暴露诱导秀丽小杆线虫生殖腺细胞调亡及其信号通路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冉新泽;郑怀恩;王艾平;王锋超;韩京;;他汀对内皮细胞辐射损伤组织因子与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崔承彬;赵庆春;蔡兵;姚新生;曲弋霞;;粗叶悬钩子Rubus aleaefolius Poir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Ⅰ多酚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崔承彬;王浩;韩冰;宋幼新;;假轮枝链霉菌Streptomyces pseudoverticilus生产的洋橄榄叶素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的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崔承彬;闫少羽;蔡兵;赵庆春;姚新生;曲弋霞;;黑果黄皮Clausena dunniana Levl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Ⅰ咔唑生物碱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成志;高瑞兰;陈小红;金锦梅;;β-七叶皂苷诱导HL-60细胞调亡的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田勘;细胞调亡的意义[N];中国人口报;2002年

2 科;抗真菌药物可优先导致癌症细胞调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李大庆 胡凌凌;科研发展:公平竞争最关键[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晓亮;人类单纯疱疹病毒调节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王东阳;一种新的PGRN结合蛋白-FAM76B蛋白的功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清;二氢卟吩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何雨珂;抑制性受体TIGIT对NK细胞“教育”的调控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王海萍;新型敏化剂DVDMS声动力抗肿瘤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6 陈亮;白藜芦醇对肾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王磊;MicroRNA-181a调控过氧化氢诱导下H9c2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8 何明远;p53及其相关信号分子在电离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刘婷婷;金线莲苷靶向树突状细胞与CD8~+T细胞的相互作用抗自身免疫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丁真;电磁辐射暴露诱发细胞恶性转化作用机制及电磁防护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璐;Brd4抑制剂JQ1对化疗药物DOX杀伤肿瘤细胞的增敏效应[D];厦门大学;2017年

2 郑帅;利用光声和荧光成像技术在体内追踪染料标记的T细胞在疾病部位的免疫活动[D];厦门大学;2018年

3 谢佳汛;p53影响伪狂犬病毒在PK-15细胞中复制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4 邢月晓;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大黄素对HepG2细胞抗癌活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朱亚男;LncRNA Lincpint影响T2DM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明月;肿瘤细胞中PRMT5和PRMT1调控CFLAR_L的分子机制[D];山东大学;2018年

7 田冰;索拉非尼联用贝沙罗汀对原发性肝癌的协同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8 朱振浩;微环境中MDSCs异常分化与肿瘤细胞OXA药物反应的关联及机制初探[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9 张在利;MCMV诱导鼠T细胞淋巴瘤EL4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10 徐宇翔;HClO干预和GPx1-SiRNA转染对MCF-7细胞的影响作用[D];河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8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58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