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寨卡病毒NS5蛋白M114V突变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13:14
【摘要】: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再出现的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血液中分离得到,因此得名。2007年,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出现局部性流行,但其并未导致严重疾病,且感染病例报告数少于20次。然而,自2015年以来,巴西、委内瑞拉等拉美地区接连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发病人数高达200万,并且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孕妇的胎儿先天性畸形(小头畸形(Microcephaly)和胎儿死亡)以及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寨卡病毒自发现60余年以来,只有少数病例被零星报道,且临床症状轻微,所以一直未受重视。寨卡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同为蚊媒传播的登革热类似,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斑丘疹、关节疼痛、结膜炎等,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可在七天内恢复健康。而此次小头畸形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已经超出了我们对虫媒黄病毒的固有认知,尽快阐明寨卡病毒致病机制迫在眉睫。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寨卡病毒分为非洲世系和亚洲世系。2015-2016年间,在美洲地区暴发大流行且引起严重疾病的寨卡病毒株属于亚洲世系。寨卡病毒的大规模暴发可能是由许多潜在机制驱动造成的,包括因遗传变化导致其获得较强的神经毒力和蚊虫感染能力。最近有研究表明寨卡病毒PrM蛋白上的单个氨基酸丝氨酸取代天冬酰胺,可增强其致胎鼠小头畸形的能力和对神经细胞的感染能力,这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寨卡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神经毒力逐渐增强的机制。也有报道称,寨卡病毒NS1非结构蛋白的A188V突变可增强病毒在蚊虫体内的复制能力,并影响其介导Ⅰ型干扰素(IFN-β)产生的能力,从而增强寨卡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性。我们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5上的第114位氨基酸在2015年以前高度保守,之后则由甲硫氨酸(M)突变成了缬氨酸(V)。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位点的单个氨基酸替代(M114V)能增强寨卡病毒穿越血胎屏障的能力,同时可降低病毒对Ⅰ型干扰素的拮抗能力。进一步阐明寨卡病毒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对宿主的致病毒性和高适应性,从而为解释美洲大流行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一、不同分离株的寨卡病毒与Ⅰ型干扰素反应相互作用比较为了明确不同年代寨卡分离株对Ⅰ型干扰素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选取了五株分离自不同时期的寨卡病毒进行了系统比较。首先,对其IFN-a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早期寨卡分离株相比,当前寨卡流行株的IFN-a敏感性更弱。其中寨卡病毒委内瑞拉株(VEN/2016)对IFN-a的敏感性最弱,寨卡病毒柬埔寨株(CAM/2010)对IFN-a的敏感性最强。体内实验结果表明,VEN/2016的乳鼠神经毒力显著强于CAM/2010;VEN/2016感染免疫健全小鼠后,血清中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CAM/2010感染的小鼠;对于Ⅰ型干扰素受体缺陷型小鼠,两株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血症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推测,两株寨卡病毒之间存在的毒力差异可能与其对Ⅰ型干扰素的敏感性不同密切相关。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VEN/2016感染抑制了宿主细胞STAT2的表达,从而导致磷酸化的STAT2显著降低,抑制了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而且VEN/2016拮抗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能力显著强于CAM/2010。上述结果表明,与寨卡早期分离株相比,寨卡当前流行株具有更强的拮抗Ⅰ型干扰素的能力。二、重组突变病毒M114V与野生型病毒体内外模型的评价寨卡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5是其编码的最大蛋白,其N端的甲基转移酶MTase的2’-O甲基化可以使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的监测。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寨卡病毒NS5蛋白能够通过蛋白酶体降解人源性的STAT2,阻碍下游抗病毒蛋白的产生。为阐明不同年代寨卡分离株对IFN-α敏感性不同的机制,我们对包括VEN/2016以及CAM/2010在内的45株寨卡病毒分离株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寨卡病毒NS5蛋白的第114位氨基酸在2015年以前高度保守,2015年以后由甲硫氨酸(M)进化为缬氨酸(V)。推测寨卡病毒该位点的突变影响了寨卡病毒的致病性。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我们将NS5蛋白上的氨基酸差异位点引入CAM/2010的全长感染性克隆,并通过转染细胞的手段获得了突变病毒M114V。进一步在体内外模型上对突变株病毒和野生型病毒(WT)进行了比较。生物学特性方面,两株病毒的蚀斑形态、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曲线及E蛋白表达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WT在免疫健全129小鼠的血症和脏器嗜性方面均强于M114V;在Ⅰ型干扰素受体缺陷型A129小鼠体内,两种病毒的病毒血症、脏器嗜性、体重和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WT与M114V的体内致病性差异与Ⅰ型干扰素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与M114V相比,WT显著抑制了Ⅰ型干扰素信号分子STAT2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干扰素下游抗病毒蛋白的作用,最终导致WT对IFN-α的敏感性弱于M114V。免疫健全的孕鼠感染模型中,M114V在外周血的复制能力弱于WT,但对胎盘和胎脑的组织嗜性更强。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M114V在人和鼠的神经细胞系的复制能力均强于WT。总体而言,M114V较之WT,感染正常小鼠后,可更快地在外周血中被清除,但M114V更易穿越血胎屏障进入胎盘,而且一旦侵袭神经组织,其复制能力则强于WT。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寨卡当前流行株和早期分离株对IFN-α的敏感性不同,通过生物信息学推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NS5蛋白的第114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M)到缬氨酸(V)的替代可能导致了病毒毒力和致病能力的改变。我们通过体内外模型分析比较了突变病毒和野生型病毒拮抗宿主Ⅰ型干扰素系统的能力,两种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其在神经组织中的复制能力,发现寨卡病毒流行进化过程中,非结构蛋白NS5第114位氨基酸由M到V的改变增强了寨卡病毒穿越血胎屏障的能力和对胎鼠的致病性,这项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寨卡病毒的暴发和毒力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抗寨卡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图文】:

系统进化分析,世系,大流行,亚洲


第一部分 不同寨卡分离株的寨卡病毒与 I 型干扰素反应相互作用比较2015 年的巴西流行株属于亚洲世系(图 1-1)。为了确定 20大流行前后的病毒株是否存在显著的毒力差异,,我们选择于亚洲世系、但分别流行于不同时期的寨卡病毒分离株,分Q/2015(GenBank KU647676)、POM/2013(GenBank KJ7767912/2016(GenBank KU8664232)、CAM/2010(GenBank KU955592016(GenBank KU820898),通过比较它们对Ⅰ型干扰素的敏析寨卡大流行前后不同分离株对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拮抗

病毒株,干扰素,敏感性,年代


图 1-2 不同的年代寨卡病毒株的干扰素敏感性-2 Interferon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Zika virus st步确定不同寨卡病毒株之间确实存在这种干分别观察了不同 IFN-α 剂量下(20、100、5CAM/2010 在细胞中的复制能力。用 MOI 5 的 感染 BHK-21 细胞,37 C 孵箱中培养 1hr 后理组为对照组),收集细胞上清测定病毒滴度手段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如图所示,两种病在剂量依赖性,当 IFN-α 浓度为 20 或 100U 复制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 VEN/2016。细胞病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北京大学药学院发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新技术[J];生物学教学;2017年05期

2 胡新智;;“亲吻病”鼻咽癌病因都是它[J];健康博览;2017年07期

3 黄秀燕;牛建新;赵英;王春燕;胡华兵;;果树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J];北方果树;2007年02期

4 ;《科学》杂志公布“非典”病毒基因组序列[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06期

5 郭志儒;Nipah病毒基因组序列[J];中国兽医学报;2001年06期

6 R.I.Hamilton;刘(王乐)善;;利用植物病毒防治病害[J];国外农学.植物保护;1987年01期

7 张田勘;;AIDS疫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情报;1987年23期

8 李思经;;将病毒随体RNA插入植物可减轻病毒病[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7期

9 康良仪,毋谷穗,徐水蝉,田波;带卫星RNA黄瓜花叶病毒保护接种的植物中病毒积累与基因组RNA合成及病状表达[J];病毒学报;1988年01期

10 雷兆寿;王永坤;周阳生;;从死亡丹顶鹤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的初步鉴定 Ⅰ.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龙;孙志;高飞;陆嘉琦;刘长龙;袁世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3'末端保守序列对病毒复制影响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谢芳;雷连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与变异[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3 刘长龙;孙志;高飞;陆嘉琦;袁世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3′末端保守序列对病毒复制影响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刘长龙;孙志;高飞;陆嘉琦;袁世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3′末端保守序列对病毒复制影响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曹贞贞;张大丙;;坦布苏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汉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遗传变异研究进展[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7 袁率珍;范书才;李虹;李明义;范根成;姜畔;张兵;;新型鸭肝炎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建荣;于涟;黄耀伟;谢荣辉;郑筱祥;;LA-PCR快速克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袁海峰;姚火春;高飞;王金勇;袁世山;;Poly(A)尾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感染性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温少华;王国平;洪霓;;侵染猕猴桃的一种长线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颖 通讯员 付东红;新技术使病毒“摇身一变”成疫苗[N];科技日报;2016年

2 付东红;我科学家发明将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技术[N];中国医药报;2016年

3 记者 罗晖;H7N9病毒“凶猛”原因被找到[N];科技日报;2017年

4 记者 孙国根;抗寨卡病毒有了新候选药物[N];健康报;2017年

5 记者 毛磊;非典病毒基因组序列[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记者 卢苏燕;法国发现特大病毒可能侵害人体肺部[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新华社记者 王波 毛磊;非典可能会跨物种传播[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记者 毛磊;恐怖分子瞄上人造病毒怎么办[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庄北宁;防治非典,专家称找到基因“新药”[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刘铮 郭嘉轩;蝙蝠携类SARS病毒,但不传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款;抗PRRSV ISGs的鉴定及其抗PRRSV复制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闫大为;坦布苏病毒对鸭及小鼠致病的分子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刘晓满;MARCH8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复制及病毒拮抗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4 易国华;对虾白斑病毒的侵染机制及其特异性单链抗体基因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寇晓霞;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6 周密;柯萨奇B4病毒致小鼠胰腺病变及其全基因组序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SUMO化修饰对病毒复制及N蛋白功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8 张文婷;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M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9 马英新;荧光材料用于HIV-1病毒基因组成像[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王晓锋;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基因组和ODV蛋白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雪;寨卡病毒NS5蛋白M114V突变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罗文洁;抗寨卡病毒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3 杨玉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4切割ZAP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4 周玲玲;来源于茶拟盘多毛孢的一个新金色病毒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张小燕;内蒙古EV71病毒C33株VP2疫苗的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6 刘远超;鸭坦布苏病毒病病原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7 徐杉;zika病毒NS3蛋白功能以及E蛋白受体候选分子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8 胡安君;苦参碱、甘草酸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同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12功能的探索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10 张云星;坦布苏病毒突变株rMM1775-EDⅠ-N2S的拯救及致病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8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88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7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