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间窦的MRI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03:28
【摘要】:第一部分:前海绵间窦在MRI T1WI TSE序列的影像特征目的为观察前海绵间窦的影像学特征,回顾性对比非垂体病变者及垂体病变者MRI的前海绵间窦显示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我院医学影像中心连续78例行垂体增强MRI的影像。纳入标准:(1)垂体无病变者;(2)垂体腺瘤、Rathke囊肿者;(3)在我院3.0T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MRI检查者;(4)正常垂体与病变组织具有清晰而明显的边界者。在PACS工作站通过多层面MRI T1WI影像观察完整型前海绵间窦与不完整型前海绵间窦,在中脑导水管的矢状位平面以蝶骨平台延长线为A线,经过前海绵间窦最高信号点做一与蝶骨平台延长线的平行线为B线,在鞍底与蝶骨平台延长线做一平行切线为C线。测量A线与B线的垂直距离为a值,B线与C线的垂直距离为b值,分析前海绵间窦与蝶骨平台和鞍底的位置关系。结果(1)78例病例中完整型前海绵间窦组、不完整型前海绵间窦组、无前海绵间窦组分别为40例、12例、26例。(2)完整型前海绵间窦中,非垂体病变组与垂体病变组两组间a值、b值、(a+b)、垂体高度(含垂体病变)、a/(a+b)经统计学检验后a值、b值、(a+b)、垂体高度(含垂体病变)无统计学差异,a/(a+b)有统计学差异。(3)40例完整型前海绵间窦的a/(a+b)值为0.50±0.15,非垂体病变组前海绵间窦的a/(a+b)值为0.54±0.12,垂体病变组前海绵间窦的a/(a+b)值为0.44±0.17。(4)垂体病变组中垂体病变最大径与a值、a/(a+b)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P0.05)、-0.768(P0.05),垂体病变最大径与b值、a+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P0.05)、0.541(P0.05)。结论(1)在小型垂体病变与非垂体病变病例中,T1WI TSE增强影像显示在垂体前上方、鞍结节顶点下方的高信号影为前海绵间窦。(2)前海绵间窦在一定范围内随垂体病变最大径的增大而升高。第二部分:非垂体病变者海绵间窦3D VIBE模型的建立与探索目的采用3D VIBE序列、MIP重建技术、伪彩技术在非垂体病变病例中建立海绵间窦的3D模型。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医学影像中心连续17例行3D VIBE序列检查的非垂体病变病例。纳入条件:(1)在我院医学影像中心通过3.0T磁共振扫描仪行3D VIBE检查的非垂体病变患者:脑膜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正常人;(2)具有完整的医学影像中心诊断报告,且报告非垂体病变的患者。鞍区在3.0T超导MR扫描仪进行扫描后,影像经后处理工作站Syngo.Via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通过鞍区周围六大间隙及其他小间隙裁剪,保留海绵间窦结构建立3D海绵间窦模型。结果(1)17例行3D VIBE检查的非垂体病变病例中,在垂体前、下、后、鞍背、斜坡上后方全部或部分存在高信号的海绵间窦,分别为前、下、后海绵间窦、鞍背窦与基底窦,并与双侧海绵窦沟通。(2)17例非垂体病变病例均可建立海绵间窦3D模型,建模过程操作难度中等,可重复性高。(3)每个3D模型可建立包括海绵间窦、海绵窦、垂体、颈内动脉等解剖成分等,结构均显示清楚。(4)在非垂体病变病例中前、下、后海绵间窦、鞍背、基底窦显示率分别为82.35%、11.76%、47.06%、82.35%、76.47%。结论(1)3D VIBE序列靶扫描获得影像经MIP能够重建理想的海绵间窦3D模型,结构清晰,重复性好。(2)后上观视角是海绵间窦3D模型的最佳视角,结合上面观,可基本满足海绵间窦五组窦的立体可视化。第三部分:3D VIBE与CE-MRV在海绵间窦的对比研究目的采用3D VIBE序列与CE-MRV影像,建立海绵间窦3D模型,对比分析海绵间窦的显示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医学影像中心连续21例行3D VIBE与CE-MRV序列检查的病例。纳入条件:(1)在我院医学影像中心通过3.0T磁共振扫描仪行3D VIBE与CE-MRV检查的患者:垂体腺瘤、Rathke囊肿、脑膜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2)具有完整的医学影像中心诊断报告者。3.0T超导MR扫描仪完成对鞍区进行靶扫描后,影像经后处理工作站Syngo.Via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建立3D海绵间窦模型。对海绵间窦进行评分分析,并分别对海绵间窦、灰质、白质空气进行ROI取值后,计算海绵间窦的对比噪声比(CNR),分析3D VIBE与CE-MRV对海绵间窦的显像的差异。结果(1)3min VIBE、3min VIBES、15min VIBE、15min VIBES、CE-MRV对21例海绵间窦的显示率分别为60.00%、58.10%、57.14%、61.94%、46.57%。(2)3min VIBE、3min VIBES、15min VIBE、15min VIBES、CE-MRV对21例海绵间窦前、下、后海绵间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15min VIBES与3min VIBES为海绵间窦显示较好的序列,两者间无明显差异,CE-MRV、15min VIBE对海绵间窦显示相对较差,两者间无明显差异,3min VIBE介于中间。结论对比3min VIBE、3min VIBES、15min VIBE、15min VIBES、CE-MRV对21例海绵间窦的显像,15min VIBES与3min VIBES为海绵间窦显示较好的序列,海绵间窦具有较高的对比度;CE-MRV、15min VIBE对海绵间窦显示相对较差,海绵间窦具有相对较低的对比度。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22.8
【图文】:
对前海绵间窦的解剖阐述,本研究中前海绵间窦的解剖定位在垂体前上方,含鞍隔前缘与垂体前方硬脑膜,并绘制海绵间窦2D示意图指导识别(图1-1)。从正中矢状位上观,前海绵间窦的断面呈三角形、圆形,位于鞍隔前缘与颅底硬脑膜的交汇处。在正常人,它位于鞍结节顶点的下方,典型者呈左右走向的条索状,连通两侧海绵窦,有时可与周围硬膜的静脉或静脉窦存在沟通。前海绵间窦的前上方延续于鞍结节的硬膜,下方为硬脑膜前壁(垂体前方)的硬膜。图1-1 海绵间窦的2D示意图(自绘) A: 矢状位上显示前海绵间窦的2D示意图,前海绵间窦位于鞍结节顶点下方,鞍底前壁后方,垂体前方。B,C: 轴位、冠状位海绵间窦的2D示意图,海绵间窦环绕在垂体的周围,沟通两侧海绵窦,示垂体与海绵间窦、海绵窦、鞍背及颈内动脉的解剖位置。
133.2 前海绵间在MR TSE序列上的识别在PACS工作站,通过多层面MRI影像对前海绵间窦进行定位(图1-2),前海绵间窦在T1WI增强呈高信号,在TIWI、T2WI平扫影像上显像则需根据前海绵间窦的大小而异。在TIWI中,快速流动的大静脉呈低信号,缓慢流动的小静脉呈高信号;而在T2WI中,静脉信号变异大,主要取决于血流速度[27]。本研究在T2WI中均未见垂体前缘的前海绵间窦信号(图1-2),该序列主要用于鞍区其他结构的识别 (图1-2)。图1-2 前海绵间窦在T1WI TSE与T2WI TSE中的显像 A,B,C: T1WI TSE增强影像,矢状位与冠状位影像可见在垂体前上方,鞍结节顶点下方可见高信号影(黄色箭头),轴位垂体前缘未见明显增强(圆圈)。E,F,G: T2WI TSE影像
本文编号:2740571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22.8
【图文】:
对前海绵间窦的解剖阐述,本研究中前海绵间窦的解剖定位在垂体前上方,含鞍隔前缘与垂体前方硬脑膜,并绘制海绵间窦2D示意图指导识别(图1-1)。从正中矢状位上观,前海绵间窦的断面呈三角形、圆形,位于鞍隔前缘与颅底硬脑膜的交汇处。在正常人,它位于鞍结节顶点的下方,典型者呈左右走向的条索状,连通两侧海绵窦,有时可与周围硬膜的静脉或静脉窦存在沟通。前海绵间窦的前上方延续于鞍结节的硬膜,下方为硬脑膜前壁(垂体前方)的硬膜。图1-1 海绵间窦的2D示意图(自绘) A: 矢状位上显示前海绵间窦的2D示意图,前海绵间窦位于鞍结节顶点下方,鞍底前壁后方,垂体前方。B,C: 轴位、冠状位海绵间窦的2D示意图,海绵间窦环绕在垂体的周围,沟通两侧海绵窦,示垂体与海绵间窦、海绵窦、鞍背及颈内动脉的解剖位置。
133.2 前海绵间在MR TSE序列上的识别在PACS工作站,通过多层面MRI影像对前海绵间窦进行定位(图1-2),前海绵间窦在T1WI增强呈高信号,在TIWI、T2WI平扫影像上显像则需根据前海绵间窦的大小而异。在TIWI中,快速流动的大静脉呈低信号,缓慢流动的小静脉呈高信号;而在T2WI中,静脉信号变异大,主要取决于血流速度[27]。本研究在T2WI中均未见垂体前缘的前海绵间窦信号(图1-2),该序列主要用于鞍区其他结构的识别 (图1-2)。图1-2 前海绵间窦在T1WI TSE与T2WI TSE中的显像 A,B,C: T1WI TSE增强影像,矢状位与冠状位影像可见在垂体前上方,鞍结节顶点下方可见高信号影(黄色箭头),轴位垂体前缘未见明显增强(圆圈)。E,F,G: T2WI TSE影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建春;;扩大经蝶入路蝶鞍区病变手术的解剖与临床[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年04期
2 陈时君;邓雪飞;柏亚;宋文;刘斌;韩卉;;海绵间窦的显微解剖与磁共振对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年01期
3 刘兰祥;刘德丰;崔玉杰;;动态增强MRI定量诊断女性垂体泌乳素微腺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年01期
4 程敬亮;赵艺蕾;王斐斐;闫晨宇;白洁;张会霞;崔晓琳;;脑膜瘤“脑膜尾征”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J];磁共振成像;2010年02期
5 刘环海;廖建春;范静平;胡国汉;党瑞山;吴建;王海青;郎军天;;海绵间窦的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2008年06期
6 李东原;赵兴利;杨占泉;;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前海绵间窦损伤[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11期
7 陆云涛;黄传平;潘军;漆松涛;;经蝶海绵窦手术静脉腔隙的解剖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8 刘环海;廖建春;范静平;王海青;邓彬华;王宝东;党瑞山;胡国汉;胡建道;;鼻内镜下经蝶垂体手术中海绵间窦的应用解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9 沙琳,董敬东,黄东,边杰;磁共振血管MIP图像伪影形成机制、表现及解决办法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年06期
10 高宜录,顾志凯,陈建,邓传宗,刘道坤;颅内脑膜瘤大小分型的建议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740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405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