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素对化学性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22:53
研究背景: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一种调节巨核细胞生长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其不仅在造血系统有重要作用,在造血系统外也有作用,例如TPO可以作用于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卵巢等组织。相关研究发现,血小板生成素具有潜在的细胞保护作用,TP0对于药物和缺血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TP0对于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所以,我们提出TPO对于内皮细胞也具有保护作用,并探索其相关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己经证实TPO与其受体(c-Mpl)结合后可以作用于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来影响细胞的成熟、增殖以及凋亡。故我们推测TPO通过其受体作用于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因此本实验主要研究TPO对于缺血缺氧引起的内皮细胞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一、TPO对CoCl2作用下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l.CCK-8法探索TPO保护缺氧损伤的内皮细胞的最佳作用条件;2.流式细胞术检测TPO对缺氧所致内皮细胞凋亡率、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二、TPO抑制CoCl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1.采用Q-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皮细胞上TPO受体(c-Mpl)mRNA或蛋白的表达;2.使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TPO对PI3K/AKT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一、TPO对CoCl2作用下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1.CCK-8结果示:使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UVEC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选用低于IC50值的CoCl2浓度800μmol/L处理HUVEC细胞作为细胞缺氧模型。在CoCl2处理HUVEC细胞前,使用不同浓度的TPO预处理48h,细胞活性得到明显改善,TPO浓度为100μg/L时细胞活性为(72.10 ±5.11)%,比CoCl2组明显升高(45.39±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选用此浓度建立细胞保护模型。2.检测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较(6.33 ± 0.80)%,CoCl2组的凋亡率明显升高(19.54±1.40)%,P0.001;而TPO+CoCl2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前者明显下降(12.19 ±0.84)%,P0.001;这提示TPO对HUVEC损伤有保护作用。3.各组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CoCl2组表达凋亡蛋白酶Caspase-3 的细胞比例为(43.62±1.83)%,显著高于Control组(6.80±0.30)%,P0.001;而TPO能显著降低由CoCl2导致的Caspase-3表达升高(28.83 ±3.00)%,P = 0.039。4.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结果显示:CoCl2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低于Control 组,(41.09±4.52)%VS(5.91 ±0.54)%,P0.001;而 TPO 组 HUVEC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较CoCl2组升高,(14.52 ±2.47)%,P= 0.038。二、TPO抑制CoCl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1.采用Q-PCR,Western Blot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内皮细胞TPO受体mRNA或蛋白的表达;2.TPO还可以刺激内皮细胞PI3K/AKT通路的活化,对细胞凋亡起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TPO对化学性缺氧所致的内皮细胞凋亡起保护作用;2.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从而减少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活化表达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来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363
【部分图文】:
图1邋TPO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信号通路图[57]逡逑Fig邋1邋The邋cell邋signal邋pathway邋of邋TPO[51逡逑,TPO还参与机体创伤后的应激修复、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PO能被多种肿瘤细胞分泌并成为凋亡抑制因子,可能因此促
使得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r=-0.997),当800邋pmol/L的CoCl2作用24h时,细逡逑胞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为理想的造模条件。综合考虑选用800邋pmol/L的逡逑CoCl2作用24邋h作为最佳造模条件(图2)。逡逑120-.逡逑100-逡逑^邋80逡逑=60-逡逑|逦4。-逡逑=邋20-邋?逡逑0>逡逑O邋0H逦1逦1逦1逦1逦1逦1逡逑0逦0逦200逦400逦600逦800逦1000逡逑CoCI2邋浓度{jmol/L}逡逑图2不同浓度的CoCl2对HUVEC细胞的影响,当CoCl2的浓度为800邋pmol/L细胞的抑制逡逑率达50%以上(n邋=邋3,r=-0.997)。逡逑Fig邋2邋The邋effect邋of邋different邋concentrations邋of邋C0CI2邋on邋HUVEC邋cells.邋The邋assay邋indicates邋that逡逑the邋inhibition邋rate邋was邋more邋than邋50%邋when邋C0CI2邋concentration邋is邋800邋|imol/L(邋n邋=邋3,逡逑r=-0.997).逡逑3.2TPO对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逡逑CCK-8法探索TPO保护缺氧所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最佳条件,应用不同浓度逡逑的邋TPO邋(10、50、100、200、500邋pg/L)预处理邋HUVEC邋细胞邋48h邋后,TPO邋10-50逡逑pg/L的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的对抗CoCl2诱导的细胞活性降低作用,随逡逑着TPO的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
积细胞数量不如正常组致密,细胞间隙变大,细胞数目减少,凋亡细胞明显增逡逑多;TPO保护组的细胞皱缩变圆,细胞间隙变大,但细胞之间仍然存在联系,逡逑凋亡细胞相对较少(图4)。逡逑15逡逑
本文编号:2827173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363
【部分图文】:
图1邋TPO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信号通路图[57]逡逑Fig邋1邋The邋cell邋signal邋pathway邋of邋TPO[51逡逑,TPO还参与机体创伤后的应激修复、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PO能被多种肿瘤细胞分泌并成为凋亡抑制因子,可能因此促
使得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r=-0.997),当800邋pmol/L的CoCl2作用24h时,细逡逑胞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为理想的造模条件。综合考虑选用800邋pmol/L的逡逑CoCl2作用24邋h作为最佳造模条件(图2)。逡逑120-.逡逑100-逡逑^邋80逡逑=60-逡逑|逦4。-逡逑=邋20-邋?逡逑0>逡逑O邋0H逦1逦1逦1逦1逦1逦1逡逑0逦0逦200逦400逦600逦800逦1000逡逑CoCI2邋浓度{jmol/L}逡逑图2不同浓度的CoCl2对HUVEC细胞的影响,当CoCl2的浓度为800邋pmol/L细胞的抑制逡逑率达50%以上(n邋=邋3,r=-0.997)。逡逑Fig邋2邋The邋effect邋of邋different邋concentrations邋of邋C0CI2邋on邋HUVEC邋cells.邋The邋assay邋indicates邋that逡逑the邋inhibition邋rate邋was邋more邋than邋50%邋when邋C0CI2邋concentration邋is邋800邋|imol/L(邋n邋=邋3,逡逑r=-0.997).逡逑3.2TPO对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逡逑CCK-8法探索TPO保护缺氧所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最佳条件,应用不同浓度逡逑的邋TPO邋(10、50、100、200、500邋pg/L)预处理邋HUVEC邋细胞邋48h邋后,TPO邋10-50逡逑pg/L的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的对抗CoCl2诱导的细胞活性降低作用,随逡逑着TPO的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
积细胞数量不如正常组致密,细胞间隙变大,细胞数目减少,凋亡细胞明显增逡逑多;TPO保护组的细胞皱缩变圆,细胞间隙变大,但细胞之间仍然存在联系,逡逑凋亡细胞相对较少(图4)。逡逑15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彬;叶洁瑜;徐月;杨默;;血小板生成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及对多种细胞的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年01期
2 郑东诞;兰爱平;莫利求;杨战利;杨春涛;王秀玉;郭润民;陈培熹;冯鉴强;;硫化氢通过抑制iNOS-NO通路对抗化学性缺氧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曾志;周卓妍;宋燕燕;刘青;吕俊健;蔡岳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2期
4 兰爱平;梅卫义;孟金兰;胡芬;杨春涛;杨战利;陈培熹;冯鉴强;;硫化氢通过抑制p38 MAPK保护PC12细胞对抗化学性缺氧损伤[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年10期
5 罗林杰;李江华;董少红;陈科奇;;H_2O_2对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及EPO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2期
6 夏文杰;项鹏;杨默;冯国培;罗广平;张丽蓉;付涌水;汪传喜;李树浓;;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对神经保护作用的体外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7 莫姝;杨默;于洁;李志光;;血小板生成素(TP0)及其受体(C-Mpl)的新作用[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年02期
8 杨默,夏文杰,李桂霞,庞雅轩,戚其威,李志光,吴香玲,吴浩强,冯国培,霍泰辉;中枢神经系统表达TPO受体的初步研究(英文)[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827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2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