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血管再通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对恒河猴急性血栓模型的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15:06
   研究背景: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卒中患者仍缺少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低温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方式,尤其是血管内低温,其具有降温效率高、低温持续时间长及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具备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前期的基础研究表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可使大鼠局部脑组织短时间内降温,且具有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效果。但由于大鼠与人体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大,因此该结论不能直接进行临床转化。基于上述背景,卒中治疗专业学术圆桌会议推荐神经保护方法需要在大动物模型上进行深入评估。研究目的:评估因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通过动脉溶栓实现血管再通的恒河猴采用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10只健康成年雄性恒河猴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每组5只。模型组通过血管内治疗的方式完成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再通模型的构建;低温组在成功构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再通模型的基础上给予4℃低温生理盐水灌注实现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对低温组低温治疗开始后的颅内温度进行监测;对模型组术前、血管再通后两个时间点以及低温组术前、血管再通后、低温治疗后三个时间点的生理参数(肛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对模型组术前、血管再通后、术后24h及术后28d四个时间点以及低温组术前、血管再通后、低温治疗后、术后24h及术后28d五个时间点的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及血生化指标(钠、钾、氯、钙、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肌酸激酶同工酶)进行测定。两组中各项变量在不同时间点是否存在差异分别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判断,显著水平设定为P0.05。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低温组在血管再通后以5ml/min的速度持续灌注20min的4℃低温生理盐水可使恒河猴的颅内温度在10min内降至35℃以下并可维持近20min的低温状态,其中最低可降至34℃。模型组术前、血管再通后两个时间点以及低温组术前、血管再通后、低温治疗后三个时间点的生理参数(肛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模型组术前、血管再通后、术后24h、术后28d四个时间点以及低温组术前、血管再通后、低温治疗后、术后24h、术后28d五个时间点的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及血生化指标(钠、钾、氯、钙、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在构建恒河猴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通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血管内治疗的方式灌注低温生理盐水从而成功实现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我们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恒河猴的生理参数及血液学指标的监测证实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同时,我们验证了血管再通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可使恒河猴急性血栓模型的颅内温度在短时间内显著下降并可持续一段时间。
【学位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332;R743.3
【部分图文】:

变化情况图,纹状体,温度,皮层


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果我们共对 10 只符合实验要求的恒河猴进行了动物模型的构建,其中模型组 5 只,低温组 5 只,并分别对每只实验动物的观察指标进行了详细记录。1.颅内温度:根据低温组颅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可在低温治疗开始后 10min 内将颅内温度降低至 35℃以下,且该降温幅度可维持近20min。最低颅内温度出现在低温治疗开始后第 20min,此时的皮层温度为34.00±0.27℃,纹状体温度为 33.92±0.28℃,与低温治疗开始时的皮层温度37.50±0.37℃及纹状体温度 37.54±0.34℃相比,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均<0.001)(图 1)。

生理参数,时间点,术前


14图 2.各项生理参数在不同时间点的水平。A 肛温;B 收缩压;C 舒张压;D 心率;E 血氧饱和度。模型组在术前、血管再通后两个时间点的生理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低温组在术前、血管再通后、低温治疗后三个时间点的生理参数亦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

时间点,术前,红细胞压积,血小板


图 3.各项血常规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水平。A 白细胞;B 红细胞;C 血小板;D 红细胞压积。模型组在术前、血管再通后、术后 24h、术后 28d 四个时间点的血常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低温组在术前、血管再通后、低温治疗后、术后 24h、术后 28d 五个时间点的血常规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冬眠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01期

2 Shankaran S.;Laptook A.R.;Ehrenkranz R.A.;郭俊;;全身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3 高文信;聂俊秀;;液氮低温治疗剥脱性牙龈病损的临床观察[J];口腔医学纵横;1989年03期

4 方志成;郑翔;刘伯毅;陈黎;;浅低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4年10期

5 刘芳;杨倩倩;杨莘;李苗;魏娜;刘欣悦;王冉;阮石爽;王军;李冬;;重症脑缺血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护理实践与依据[J];中国护理管理;2014年09期

6 王乃琴;;脑出血的压低温治疗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8期

7 白秋荣;潘盼;;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韩琪,徐大慧,颜华,陈向海,张福昆;超低温治疗结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并发症探讨[J];实用眼科杂志;1993年06期

9 孙建琴;陈红英;张芳菊;;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31期

10 杨倩倩;刘芳;;大面积脑梗死血管内低温治疗患者护理安全的监测与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晓锋;血管内选择性脑低温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方文华;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国伟婷;5'-磷酸腺苷诱导低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许楚潇;基于大血管结构和分层模型的人体上臂组织低温治疗过程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8年

2 吴隆飞;血管再通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治疗对恒河猴急性血栓模型的安全性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8年

3 刘淑玲;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的临床护理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光华;全身低温治疗对吸入性损伤大鼠肺的作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朱海彬;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用浅低温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6 吴东波;低温治疗仪的改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5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65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b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