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五种Ⅰ型登革病毒的毒力差异及内在分子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22:33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目前最流行的蚊媒病毒之一,其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DENV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如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DSS/DHF)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DENV作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缺乏精确的复制校正系统,在长期传播过程中病毒的核苷酸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病毒毒力变强亦或是变弱;其次,病毒侵染机体会导致相应的宿主反应,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病毒的长期毒力。所以这两方面的因素对DENV感染后是否致病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找寻DENV毒力相关位点以及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25年,中国广东省每年都有报告登革热病例,在2014年出现了历史高峰,当年的病毒主要以血清型1的DENV(DENV1)为主。我们实验室获取了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爆发期间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得到的DENV-1型5种变异株,分别命名为 DENV1A、DENV1B、DENV1C、DENV1D、DENV1E。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的DENV-1的复制及毒力差异,我们首先用这5种变异株分别感染人胚肾细胞(293T)和蚊虫细胞(C6/36),观察病毒体外复制能力的强弱;其次,通过病毒感染乳鼠实验,分析5种变异株的体内毒力差异。体内体外结果显示,5种变异株中的DENV1B在哺乳动物细胞及蚊虫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以及对乳鼠神经毒力都较其他变异株强。相反,DENV1E则最弱。为了进一步了解5种变异株毒力强弱的分子机制,我们分别从变异株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能力以及毒株自身蛋白结构及功能两个方面来研究。(1)5种变异株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能力:DENV感染宿主时,天然免疫系统作为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会立即被激活。我们重点关注干扰素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机制,主要研究5种变异株的非结构蛋白抑制干扰素(Interferon,IFN)产生的差异。我们分别构建了5种变异株的非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DENV1B的非结构蛋白(NS2A、NS2B、NS4A)抑制RIG-I介导的IFN-β的产生较DENV1E强。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定点突变登革病毒DNA型复制子(DGL2)NS2A第66位的氨基酸,发现该位点突变后,病毒复制子的复制能力显著变弱。但是,我们用病毒感染IFNAR-/-(I型干扰素受体缺陷)小鼠及其原代细胞意外地发现,在干扰素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存在缺陷的情况下,DENV1B的病毒载量还是比DENV1E的高。于是,我们推测2种变异株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差异并不是导致DENV1B比DENV1E毒力强的唯一因素。病毒某些位点的氨基酸发生突变致使自身蛋白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也可能导致病毒株的复制能力及毒力变强或是变弱。(2)5种变异株自身结构的差异:①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了 5种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DENV1A/2014、DENV1B/2014和DENV1C/2014同属于DENV-1型基因1型,DENV1D/2014和DENV1E/2014属于DENV-1型基因V型。亲缘关系上DENV1B与DENV1C接近,它们与DENV1D和DENV1E进化距离最远;②3'UTR比对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DENV1DE的3'UTR区存在缺失,二级结构也不如DENV1ABC的稳定;③DENV的NS3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对病毒蛋白的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S2B作为辅因子激活酶在NS3丝氨酸蛋白酶的活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采用原核蛋白表达纯化的方法,获得了具有蛋白酶活性的DENV1B-NS2B3和DENV1E-NS2B3重组蛋白,通过酶活实验发现DENV1B-NS2B3对底物的切割效率较高。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两种病毒的辅酶结构域NS2B(H)的第55位的氨基酸有差异。我们将DENV1B-NS2B3蛋白中55位的赖氨酸(Lysine,K)突变为精氨酸(Arginine,R),NS2B(H)-NS3蛋白酶切割底物的效率有所下降。我们进一步通过定点突变DGL2 NS2B第55位的氨基酸,发现该位点突变后显著地削弱了病毒的复制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比较了5种变异株的复制能力及毒力差异,发现了DENV1B的复制能力及毒力最强的,而DENV1E最弱。探索内在分子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 NS2A第66位氨基酸及NS2B第55位的氨基酸是病毒潜在的毒力决定位点,为更好地理解DENV毒力强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究DENV蛋白功能,致病机制及新型减毒疫苗提供新思路。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373
【部分图文】:

登革热,红色,登革病毒


问题之一?[2]。??我国南方毗邻东南亚登革热疫区国家,白纹伊蚊分布广泛,是登革热疫情的??高危爆发流行地区[3](图1绿色箭头标注)。上世纪20-40年代,我国南方曾有过??登革热流行,随后销声匿迹数十年。直至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发生登革热爆发??流行,此后,我国南方地区登革热疫情连年不断,登革热被认为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爆发疫情[4,?5],尤其是广东地区。广州市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大都市,人口??超过1300万,且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使得白??纹伊蚊在冬季依然能够生存,因此,蚊虫被认为是唯一的登革热传播媒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广州每年都有散发性流行病发生,DENV-1成为了主要流行毒株,??1978年至今累计登革热病例70余万例,占全国总病例数90%以上[6,?7],更是发??生过历史上三次登革热大爆发(1980

病毒,细胞,白纹伊蚊,登革病毒感染


??|?i?□?2_?n?■丨.??i?T?E^p,?U?H?1??I?oi?.?f?it.?niln.?Ji?J??iT^T,nnium?iiiiiiniiii?關〇圓??u?-g?<?m?o?q?uj?g?-g?<?m?o?q?lu?^?-g?<?m?o?q?uj?^?-g?<?m?o?q?uj?g??111111°?111111°?111111°?llilllQ??图1.1病毒在人源细胞(HEK293T)中复制能力的差异??1.2相同剂量的登革病毒感染蚊虫细胞C6/36,荧光定量PCR检测DENY1??RNA的拷贝数??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毒在中间宿主白纹伊蚊中的复制能力的差异。同理,我们??是采用相同剂量的病毒感染白纹伊蚊细胞C6/36,分别于感染后12?h、24?h、48??72?h后,收集上清以及裂解细胞,利用Real-time?PCR分析病毒RNA复制量,??果也显示DENV1B、DENV1C早期复制得比DENV1D和DENV1E快(图1.2)。??>.?I??

乳鼠,颅脑,生存曲线


的乳鼠约10-11?d开始出现上述症状,最终死亡;接种DENV1C的乳鼠约11-12?d??开始出现上述症状,最终死亡;而接种DENV1A、DENV1D、DENV1E的乳鼠发??病的时间较晚,约13-15?d才开始出现症状。结果如图1.3所示:??1〇〇1?— ̄[pt]?“?PBS(n=7)????80-?L,?DV1-A(n=20)??I?L?"T??DV1-B(n=25)??=60'?1?-*??DV1-C(n=28)??DV1-D(n=24)??〇?I?I?DV1-E(n=27)??^?20-?|??_?DENV2(n=29)??〇-?11 ̄I?I??6?5?10?15?20??Days?post?infection??图1.3乳鼠颅脑接种DENVl后的生存曲线??1.4接种DENV1后乳鼠颅脑中的病毒复制量??同时,将乳鼠颅脑匀浆,提取组织RNA,荧光定量PCR分析乳鼠颅脑中病毒??RNA的载量。数据结果与生存曲线一致:DENVIB、DENV1C的病毒载量比??DENV1D?和?DENV1E?的高(图?1.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农药的毒性、毒力和药效的含义是什么?[J];农技服务;2006年02期

2 张用梅;库竹;梁世平;罗绍彬;阎建平;;不同培养基对187菌的生长发育及其对蚊幼虫毒力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1987年04期

3 杨莲芬,程尧章,鲁齐发;不同毒力布鲁氏菌株内毒素生物学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88年01期

4 李述逑;用2%草酸拌料生产白僵菌的应用效果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5 王永成,李安娜;冷冻干燥保存对布氏菌株性状及其毒力影响的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89年06期

6 戴莲韵,王学聘;高毒力苏云金杆菌株的筛选[J];林业科技通讯;1989年11期

7 龚国玑,杨春龙,周葆华;干扰昆虫几丁质合成及蜕皮变态的新杀虫剂对粘虫幼虫的毒力和性状[J];农药;1989年04期

8 王贵林;沈世英;;C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稳定性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9年01期

9 俞馥娟;车济民;蔡康;张一飞;;20%菊氧乳油毒力的测定结果[J];山西农业科学;1989年05期

10 杨正时;;伤寒及甲、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毒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8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相永;大丽轮枝菌不同毒力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重测序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占玲俊;cAMP受体蛋白调控鼠疫耶尔森氏菌毒力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梁特;坦布苏病毒毒株间毒力差异的分子基础[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4 丁晓磊;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松材线虫致病机理与毒力差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顾丹;溶藻弧菌中σ~E和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毒力调控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6 郑旭晨;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7 刘玉锋;不同毒力的IBDV毒株致病特性和免疫特性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牛春玲;华东地区鸭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系统进化群及毒力相关基因特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羽;毒力蛋白Apyrase和染色体编码的亚复合物形成毒力复合物对细菌胞间扩散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赵计林;问号赖型钩端螺旋体毒力新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玲;五种Ⅰ型登革病毒的毒力差异及内在分子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王寒;四川部分地区禽源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分子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3 孙乐乐;肠道病毒71型不同毒力表型株复制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董立明;大豆疫霉菌毒力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5 谢甘锋;球孢白僵菌侵染毒力影响因素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6 葛彩云;超高压胁迫改变副溶血性弧菌毒力的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袁磊;高毒力杀葱蝇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吴芳;鸭疫里氏杆菌2型可能的毒力基因片段的发现及该菌无致病力株的分离与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杜楠;Ⅱ型猪链球菌高致病性中国株转录组及毒力相关通路分析[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10 曹会敏;副猪嗜血杆菌毒力菌株与非毒力菌株差异蛋白的筛选及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2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92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c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