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21:20
目的从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角度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气不摄血证血管损伤情况及出血机制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免疫法制备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第1周进行睡眠剥夺,第2、3周睡眠剥夺同时注射抗血小板血清(APS)进行免疫。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组再分为7、10、21 d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正常组10只、模型组12只,观察各时间点小鼠体征,检测小鼠体质量及血小板、抓力、脾脏指数、胸腺指数,ELISA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Aim Plex流式高通量多因子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第7日小鼠精神状态萎靡,倦怠蜷缩,极少活动,此状态随时间延长日益加重,体质量、抓力、血小板、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1),v WF、NO、ET-1显著升高(P<0.01);注射APS后,模型组小鼠腹部、腿部有出血点,便血情...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26(12)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豚鼠抗血小板血清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
2.4 检测指标
2.4.1 小鼠体征
2.4.2 体质量
2.4.3 抓力
2.4.4 血小板计数
2.4.5 脏器指数
2.4.6 ELISA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含量
2.4.7 流式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体征变化
4.2 体质量变化
4.3 抓力变化
4.4 血小板计数变化
4.5 脾脏指数变化
4.6 胸腺指数变化
4.7 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变化
4.8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变化
5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屏障功能[J]. 李爽,程波,王强,李岩松.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1)
[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种中医证型血常规部分指标差异性研究[J]. 王永,杜青容,杨茜,李艳艳,吴娟丽,白玉盛. 新中医. 2018(05)
[3]基于“劳则气耗”理论研究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J]. 陈进成,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磊,郭浩.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1)
[4]应用未成熟血小板比例、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和血栓弹力图评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出血风险[J]. 吕明恩,李洋,薛峰,刘晓帆,刘文洁,孙甜甜,吕翠翠,付荣凤,张磊,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5 (09)
[5]抗原模拟法构建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中巨核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J]. 陈朴,季丽莉,程韵枫,王蓓丽,郭玮,潘柏申. 中国临床医学. 2013(04)
[6]慢性ITP患者外周血NO/NOS、RO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邵泽伟,金呈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3(04)
[7]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J]. 丁晓庆,唐晓波,孙海燕,郭明,郎海燕,刘军霞,李玲,苏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3)
[8]“时方派”任氏“然”字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经验采撷[J]. 戴尔珣,戴金梁. 江苏中医药. 2012(12)
[9]“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 2005(05)
[1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建立[J]. 杨宇飞,周霭祥,麻柔.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4(03)
硕士论文
[1]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元明.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5940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26(12)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豚鼠抗血小板血清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
2.4 检测指标
2.4.1 小鼠体征
2.4.2 体质量
2.4.3 抓力
2.4.4 血小板计数
2.4.5 脏器指数
2.4.6 ELISA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含量
2.4.7 流式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体征变化
4.2 体质量变化
4.3 抓力变化
4.4 血小板计数变化
4.5 脾脏指数变化
4.6 胸腺指数变化
4.7 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变化
4.8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变化
5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屏障功能[J]. 李爽,程波,王强,李岩松.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1)
[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种中医证型血常规部分指标差异性研究[J]. 王永,杜青容,杨茜,李艳艳,吴娟丽,白玉盛. 新中医. 2018(05)
[3]基于“劳则气耗”理论研究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J]. 陈进成,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磊,郭浩.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1)
[4]应用未成熟血小板比例、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和血栓弹力图评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出血风险[J]. 吕明恩,李洋,薛峰,刘晓帆,刘文洁,孙甜甜,吕翠翠,付荣凤,张磊,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5 (09)
[5]抗原模拟法构建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中巨核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J]. 陈朴,季丽莉,程韵枫,王蓓丽,郭玮,潘柏申. 中国临床医学. 2013(04)
[6]慢性ITP患者外周血NO/NOS、RO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邵泽伟,金呈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3(04)
[7]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J]. 丁晓庆,唐晓波,孙海燕,郭明,郎海燕,刘军霞,李玲,苏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3)
[8]“时方派”任氏“然”字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经验采撷[J]. 戴尔珣,戴金梁. 江苏中医药. 2012(12)
[9]“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 2005(05)
[1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建立[J]. 杨宇飞,周霭祥,麻柔.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4(03)
硕士论文
[1]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元明.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5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2359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