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分析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宿主基因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的改变
本文关键词:计算分析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宿主基因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的改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HSV-1)是一种双链线性DNA病毒,基因组全长152kb,可以编码80个蛋白基因,超过80%的人被HSV-1感染。HSV-1从外周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进入潜伏期感染。应急信号可以引起HSV-1在感觉神经元重激活,裂解感染确保表皮细胞神经元活化,最终造成唇疱疹,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HSV-1裂解期感染是快速展开,即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IE)的表达,包括ICP0和ICP4,这些基因的表达可以立即招募宿主的RNA聚合酶和其他的转录调控因子,从而促使HSV-1病毒的早期基因的表达,准备开始病毒DNA的合成和晚期基因的表达,而晚期基因是在病毒感染6小时后才开始表达的。在以上所提及的生物过程中,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的调控因子,宿主的反应和途径来促进病毒的复制。宿主细胞遭到病毒的入侵后,可以引起许多宿主反应,比如激活干扰素途径,DNA损伤反应,凋亡和其他的抑制病毒增长的机制。而病毒基因自身编码的蛋白因子可以抵抗以上所说的宿主反应,从而确保病毒可以顺利地转录,基因组合成和组装。比如ICP34.5是干扰INF-β途径的关键性的病毒因子;ICP27和ICP22是宿主凋亡反应的调控因子,通过失活ATR激酶来抑制DNA损伤反应;ICP0通过在DNA损伤反应中替换宿主沉默复合物CoREST以及降解RNF8和RNF168,从而抑制宿主转录沉默活性;HSV-1也编码ICP27来抑制RNA可变剪接和VHS降解宿主RNAs。尽管已经有这些研究进展,但是病毒与宿主之间的表观遗传相互作用依然不是完全了解。HSV-1在人类表皮细胞进行裂解期感染并且剧烈的改变宿主细胞核。以前的DNA芯片分析感染的小鼠角膜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揭示广泛的宿主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在这里我们通过高通量测序RNA-seq,分析了HSV-1感染人类表皮纤维BJ细胞的RNA-seq,发现差异基因表达,可变剪接,可变加尾和基因变体变化。与对照组相比,HSV-1感染后引起978个上调基因和61个下调基因,同时造成217个可变剪接,161个可变加尾和1827个基因异构体。结果表明,我们发现超过700个基因的基因异构体发生变化。有意思的是,GO分析揭示,参与神经元生成的基因在病毒感染后显著上调,而在可变剪接,可变加尾和基因异构体方面没有任何变化,表明可能是由于ICP0的去抑制,造成神经元基因显著上调。我们找到了许多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基因,比如转录调控因子brd2和cbx4。我们还发现了108个基因参与RNA代谢,包括选择性降解ARE元件细胞因子zfp36。分析结果揭示了许多新的参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基因,并且暗示可变剪接和可变加尾作为重要的机制,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产生新的调控功能。有趣的是,病毒感染引起宿主染色质急剧动态重组,比如在全基因组中,将近90%的CTCF在病毒感染后缺失。高度诱导的基因倾向与CTCF相互作用,表明CTCF可能在高度调控的基因发挥重要的作用。RNA-seq和RNA Pol II ChIP-seq相比较,我们发现130个基因在转录水平被诱导,而444个是在RNA代谢水平被调控。总之,通过结合RNA-seq, ChIP-seq,经典的病毒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我们能够揭示HSV-1感染人类表皮细胞后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的重大变化。这些分析给细胞基因组如何应对急性外部感染,比如裂解期病毒感染,和在基因组水平展开的病毒与宿主之间的表观遗传作用新的启示。
【关键词】:I型单纯疱疹病毒 基因差异表达 可变剪接 可变加尾 异构体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3.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9
- 1 HSV-1介绍10-12
- 1.1 HSV-1危害10
- 1.2 HSV-1目前研究进展10-11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11
- 1.4 本课题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11-12
- 2 RNA-sequencing12-14
- 2.1 RNA-sequencing测序技术方法12
- 2.2 RNA-sequencing优势与难点12-13
- 2.3 RNA-sequenc数据分析一般方法13-14
- 3 ChIP-sequencing14-16
- 3.1 ChIP-sequencing测序技术方法14
- 3.2 ChIP-sequencing优势与难点14
- 3.3 ChIP-sequenc数据分析一般方法14-16
- 4 CTCF16-19
- 4.1 CTCF介绍16
- 4.2 CTCF生物功能16-19
- 第二章 HSV-1诱导基因差异表达,可变剪接,可变加尾和异构体表达19-50
- 1 课题的设计19
- 2 RNA-seq技术路线19-20
- 3 材料与方法20-31
- 3.1 主要仪器20
- 3.2 试剂与耗材20-21
- 3.3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21
- 3.4 细胞与病毒21-22
- 3.4.1 细胞与病毒的来源21
- 3.4.2 病毒的扩增21-22
- 3.4.3 病毒滴度测定22
- 3.5 RNA-seq测序样品准备22-25
- 3.5.1 BJ细胞培养22-23
- 3.5.2 HSV-1感染BJ细胞23
- 3.5.3 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感染效果23-24
- 3.5.4 RNA提取24-25
- 3.6 RNA-seq数据分析25-26
- 3.6.1 基因差异表达数据分析25
- 3.6.2 基因可变剪接数据分析25
- 3.6.3 基因可变加尾数据分析25
- 3.6.4 基因异构体数据分析25-26
-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实时定量PCR26-31
- 3.7.1 cDNA合成(用于qRT-PCR)26
- 3.7.2 cDNA合成(用于半定量PCR)26-27
- 3.7.3 引物设计和合成27-30
- 3.7.4 荧光定量PCR验证30-31
- 3.7.5 半定量PCR验证31
- 4 实验结果31-47
- 4.1 HSV-1感染宿主细胞BJ诱导基因差异表达32-36
- 4.2 HSV-1感染BJ细胞导致可变剪接36-39
- 4.3 HSV-1感染BJ细胞导致可变加尾39-42
- 4.4 HSV-1感染BJ细胞Isoform表达42-44
- 4.5 差异表达,可变剪接,可变加尾和异构体的GO terms变化产生不同的调控机制44-47
- 5 结论47-50
- 第三章 HSV-1改变CTCF和RNA PolⅡ结合50-62
- 1 课题的设计50
- 2 ChIP-seq技术路线50-51
- 3 材料与方法51-55
- 3.1 主要仪器51
- 3.2 试剂51
- 3.3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51-53
- 3.4 ChIP-seq测序样品准备53-55
- 3.5 ChIP-seq数据分析55
- 4 实验结果55-60
- 4.1 CTCF结合变化56
- 4.2 CTCF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56-58
- 4.3 HSV-1感染前后RNA polⅡ与RNA-seq关系58-60
- 5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74
- 附录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科俊;吕俊杰;冯伟兴;王鑫;;可变剪接与疾病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概况[J];生命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2 富显果;兰风华;;可变剪接及其生物学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1期
3 高亚梅;韩毅强;;癌症与可变剪接[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6期
4 诸葛坚,余应年;人细胞色素P450前mRNA的可变剪接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2期
5 卢家红,吕传真;人α7nAChR的克隆、测序及可变剪接[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1期
6 金泗虎;虞立霞;高红伟;李素波;王玲燕;鲍国强;宫锋;;肝素酶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及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10年05期
7 吴思涵;;可变剪接网络连结细胞周期控制与凋亡[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0期
8 刘宁国,赵子琴,阎祖康;纤维连接蛋白mRNA可变剪接及其影响因素[J];法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9 刘舒云;李洁;陈留存;曹国军;李少华;赵强;丁红梅;高亚萍;刘农乐;王芳;杨光;邵宁生;;小鼠sidt2基因的可变剪接验证[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年05期
10 丁绍红;尹晓敏;施建华;钱慰;刘飞;;糖原合酶激酶-3β调节9G8介导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继业;任长虹;庞剑会;赵娜;刘虎岐;张成岗;;可变剪接在缺氧应答中的调控作用[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2 周春燕;张朵;张晓;富显果;廖娟;兰风华;;人eIF2B4基因一个新型可变剪接产物及其鉴定[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肖锐;孙涛;吴同彬;魏然;卓晓宇;付向东;张翼;;大规模RNA干扰筛选具有可变剪接调控蛋白[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富显果;廖娟;郭小燕;严爱贞;张朵;郑德柱;兰风华;;FMR1基因的可变剪接及其意义[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黄正洋;陈阳;李欣钰;甄霆;张扬;徐琪;赵文明;陈国宏;;鸭TLR4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暨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葛坚;细胞色素P450 2D6和2C18的可变剪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吕俊杰;采用智能方法的可变剪接调控机制与相关疾病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武鹏;肝脏不同类型细胞基因表达及可变剪接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4 刘舒云;小鼠基因sidt2的可变剪接研究及功能初步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5 徐佳熹;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和mRNA高通量测序的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詹雷雷;RNA互斥可变剪接的进化和调控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杭兴宜;利用外显子芯片研究缺血/缺氧损伤相关的剪接调控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8 李稚锋;真核基因剪接机制相关特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李国丽;果蝇Dscam和Tep2基因互斥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晓雷;旋毛虫转录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兴;基于最优搜索的基因可变剪接的预测[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章天骄;基因组可变剪接特征分析与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晓娜;中国人群组织特异性可变剪接体的鉴定[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佩尧;血管内皮细胞中缺氧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5 胡竞;基于博弈论的可变剪接预测算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6 李敏;内含子保留型可变剪接预测及可变剪接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7 邢永强;模式生物基因组中可变剪接位点的预测及序列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李娇;玉米苗期干旱胁迫下可变剪接及其调控因子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吕羿;小鼠大脑及胰腺组织时序特异性可变剪接转录本的全基因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继业;以秀丽线虫为模式生物研究可变剪接在低氧应答中的调控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计算分析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宿主基因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的改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2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