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tor1调节外周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发布时间:2022-01-11 20:43
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帮助B细胞生发中心反应,杀伤靶细胞,还可以行使免疫调节和免疫记忆的功能,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迁移到外周后,和APC(抗原递呈细胞)相互作用,增殖活化并分化为不同的T细胞亚型,发挥效应功能和记忆功能。T细胞功能的发挥或抑制与其活化和分化有关。研究T细胞增殖活化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新的免疫治疗靶点。目前关于T细胞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免疫学领域了,许多代谢相关的分子和信号通路都被证明在T细胞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Lamtor1-Lamtor5在溶酶体膜上形成Ragulator复合体,可以通过调节mTORCl和AMPK信号通路转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本文主要研究Lamtor1在T细胞中的作用,创新点在于用Lamtor1fl/flCD4Cr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构建骨髓重构嵌合体小鼠,研究Lamtor1缺失对T细胞发育,T细胞活化和T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Lamtor1缺失不影响T细胞发育;T细胞在外周的比例正常,绝对细胞数减少;体内和体外活化结果表明,T细胞体内和体外活化都被显著抑制,增殖也受到抑...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Fig?1.1?T?cell?development?in?thymus[12]??1.2?T细胞活化和分化??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s)主要是CD8+T淋巴细??胞(CD8+TcelI),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杀伤作用[4G]。CTL的活化也需要三个信号,??分为CD4+T细胞依赖和不依赖两种方式[4\如图1.2。??CD4+T细胞依赖的方式:树突细胞吞噬抗原,将MHC?II分子和抗原递呈给??CD4+?T细胞,CD4+?T细胞通过CD40L与树突细胞表面CD40结合,活化树突细??胞,树突细胞呈递MHC?I分子和抗原给初始CD8+?T细胞使其活化。??CD4+T细胞不依赖的方式:树突细胞直接被感染因子激活,感染因子为Toll??样受体(TLR)提供配体并诱导其产生其他炎症信号,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或1型干扰素(IFN),活化的树突细胞直接激活初始CD8+T细胞。??5??
泛的相互作用。??Lamtorl?C-末端与Lamtor2结合,用其a]-螺旋与Lamtor3相互作用,通过??其a2螺旋与Lamtor4相关联,并通过介导a3螺旋识别Lamtor5,如图1.5。??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 Lymphocyte Co-Signaling Pathways of the B7-CD28 Family[J]. Wang Lieping Chen.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4(01)
本文编号:3583432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Fig?1.1?T?cell?development?in?thymus[12]??1.2?T细胞活化和分化??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s)主要是CD8+T淋巴细??胞(CD8+TcelI),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杀伤作用[4G]。CTL的活化也需要三个信号,??分为CD4+T细胞依赖和不依赖两种方式[4\如图1.2。??CD4+T细胞依赖的方式:树突细胞吞噬抗原,将MHC?II分子和抗原递呈给??CD4+?T细胞,CD4+?T细胞通过CD40L与树突细胞表面CD40结合,活化树突细??胞,树突细胞呈递MHC?I分子和抗原给初始CD8+?T细胞使其活化。??CD4+T细胞不依赖的方式:树突细胞直接被感染因子激活,感染因子为Toll??样受体(TLR)提供配体并诱导其产生其他炎症信号,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或1型干扰素(IFN),活化的树突细胞直接激活初始CD8+T细胞。??5??
泛的相互作用。??Lamtorl?C-末端与Lamtor2结合,用其a]-螺旋与Lamtor3相互作用,通过??其a2螺旋与Lamtor4相关联,并通过介导a3螺旋识别Lamtor5,如图1.5。??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 Lymphocyte Co-Signaling Pathways of the B7-CD28 Family[J]. Wang Lieping Chen.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4(01)
本文编号:3583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58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