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对脓毒症小鼠预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4 05:36
①目的探讨骨折对脓毒症小鼠预后的影响与机制。②方法通过股骨干骨折的方法制作创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腹腔注射致死菌制作脓毒症模型。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A组:单纯致死菌感染组;B组:假手术加致死性感染组和C组:骨折加致死性感染组,观察各组的死亡率。再取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别在0、3、7、14天处死并获取小鼠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以及其中的调节性树突细胞(CD11c-CD45RBhighDC)。流式细胞术用于确定DC表型的变化并分离这些细胞。③结果在体实验:B组、C组小鼠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实验:小鼠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以及其中的CD11c-CD45RBhighDC在前3天都有明显降低,3天之后逐渐升高并且在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并且C组较A组、B组细胞数量有更明显升高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骨折通过增加骨髓与肝脏中免疫细胞和其中的CD11c~CD45RBhighDC的数量来改善脓毒症小鼠的预后;骨折对小鼠的保护作用主要在骨折后3~14天,骨折前3天不仅没有保护作用反而会增加脓毒症小鼠的病死率。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②方法
1.3 实验分组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脓毒症小鼠的病死率比较
2.2 骨髓细胞和肝脏细胞以及其中的CD11c-CD45RBhigh DCs的数量变化比较
3 讨论
本文编号:3753812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②方法
1.3 实验分组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脓毒症小鼠的病死率比较
2.2 骨髓细胞和肝脏细胞以及其中的CD11c-CD45RBhigh DCs的数量变化比较
3 讨论
本文编号:3753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7538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