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医学论文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24 10:26

  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发生率约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0%,手术切除往往难以根治,临床常给予放射治疗以提高疗效。替莫唑胺抗肿瘤谱广,口服后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广。本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一O2—2。09一O2本院诊治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O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测证实。6O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3~62岁,中位年龄51.2岁。其中星形细胞瘤48例,混合性胶质瘤12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人单纯放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每组各3O例,2组年龄、性别及组织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单纯放疗组患者于术后2~3周开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利用计算机勾划出临床靶区及肿瘤靶区,笔耕论文,进行常规分割照射,2 Gy/次,总剂量为60 Gy。综合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替莫唑胺化疗,口服剂量为150 mg·m ·d~,连用5 d,28 d为一周期,根据患者情况治疗3~6周期。

 

  1.3 评估指标 比较2组近期疗效、3a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中位复发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近期疗效评估: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病情稳定)及PD(肿瘤进展),治疗有效率=CR+PR,疾病控制率一CR+PR+S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生存期采Kaplan—Meier法计算,检验水准a一0.05。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及生存期比较 综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90.0%,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36.7%和66.7%(P<0.05)。见表1。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16.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复发时间为5~32个月,单纯放疗组复发时间为3~26个月,综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复发时间均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P<O.05)。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骨髓抑制及消化道症状是2组主要的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3 讨论脑胶质瘤具有复发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后放化疗、基因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广泛浸润的特点,单纯手术治疗难以彻底切除,临床常辅以术后放化疗治疗。术后放疗可杀灭残余肿瘤细胞,减少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常规放疗剂量分布不均,瘤床区的剂量难以提高且正常脑组织受影响较大。本组采用的为三维适形放疗,靶区适形度好,在有效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避免脑组织受到高剂量的照射。

 

  放疗与化疗具有协同作用,肿瘤细胞受到照射后,化疗药物更容易进入发挥作用。当放疗剂量为DT20~ 30 Gy时,化疗药物更容易进行血脑屏障,肿瘤部位血药浓度显著增加。

 

  本组结果显示:综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90.0%,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的36.7%和66.7%(P<O.05);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3 a生存率分别为46.7%和16.7% (P<0.05);综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复发时间均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P<O.05)。结果表明: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给予替莫唑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减少复发。化疗是治疗颅内肿瘤的重要方法,可使约1O 的患者临床获益。传统的烷化剂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肿瘤部位药物浓度低,难以发挥理想药效,同时对骨髓抑制作用较为严重,目前临床很少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替莫唑胺在临床使用后,可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1a生存率由10% 提高至27.2%。替莫唑胺是新型烷化剂,属于咪唑四嗪类衍生物,在体内98%可迅速转变为甲基三氮烯咪唑酰胺,后者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使肿瘤细胞DNA烷基化,具有细胞毒作用。肿瘤细胞DNA在复制过程中,第6位的氧原子甲基鸟嘌呤缺少配对碱基,子链DNA 因此形成缺口,复制受阻。

 

  本组结果还显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症状是替莫唑胺主要不良反应,但均为I~Ⅱ级,经对症处置后患者均完成治疗。综上所述,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给予替莫唑胺治疗,可显著延长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本文是由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本文编号:4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4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4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