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

发布时间:2017-06-28 17:12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waaF)的缺失株,探究waaF基因在副溶血弧菌O抗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甲壳素介导的转化技术构建临床分离株的waaF基因缺失株;分别对野生株、缺失株的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和血清型进行了测定;利用大肠杆菌S17λpir菌株与副溶血弧菌结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O3、O5和O10来源的waaF基因的回补株,通过血清型测定,验证同源waaF基因的功能。【结果】成功构建了waaF基因缺失株,基因缺失株生长正常,其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同野生菌株基本一致,基因缺失株同O抗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O抗原特性消失。回补实验显示,O3和O5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能恢复原有O抗原特性,O10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则不能恢复基因缺失株的O抗原特性。【结论】waaF基因同O抗原的合成相关,是O抗原合成的关键基因,不同O抗原副溶血弧菌中waaF基因功能存在差异。
【作者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O抗原 waaF基因 功能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372)~~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中在少数几个血清型(O3:K6、O4:K68和O1:KUT等)革兰氏阴性嗜盐菌,属于弧菌属,广泛分布于海中,这几种血清型构成了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流行洋和河口环境中[1]。人们通常由于食用了生的或群,其中O3:K6型在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中占80%左者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斐,寇运同,陈刚,纪伟尚,徐怀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弧菌[J];海洋科学;2000年09期

2 杜萌;陈吉祥;孙丰蓉;栾晓燕;王丹;李筠;张晓华;;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形成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复苏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3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3期

4 邱波,姚斐,王本利;副溶血弧菌越冬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12期

5 韩东升;陈晓;李中杰;郑书发;余斐;陈瑜;;浙江省急性腹泻副溶血弧菌的流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10期

6 姬华;韩海红;王洪新;刘秀梅;;副溶血弧菌预测模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5期

7 金培婕;吴蓓蓓;王淑娜;俞盈;钱永华;方维焕;;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主要毒力基因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7期

8 杨芳;李秀娟;徐保红;;副溶血弧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9 寇运同,李伟才,贾臻,顾绍平,张铁军;副溶血弧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0年02期

10 蔡潭溪,蒋鲁岩,黄克和;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玲琳;励建荣;;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测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钟青萍;何彬斌;方祥;廖振林;郑彩瑜;颜峰飞;;副溶血弧菌的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林强;李宁求;付小哲;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流行情况调查[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石晓路;王艺;扈庆华;林一曼;邱亚群;李迎慧;马汉武;程锦泉;;深圳市2002-2008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丁宸;包志明;迟银娥;;54例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2007-2008年深圳市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8 雷爱莹;;南美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研究[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9 彭勇;丁云娟;林洪;王静雪;;三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赵峰;李毅财;段文佳;周德庆;;东部沿海城市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元跃;南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达71.4%[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罗学宏;当心嗜盐菌肆虐[N];湖南科技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彤;生鲜水产品,,怎个食法?[N];哈尔滨日报;2006年

4 ;海鲜中毒进入“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万义;副溶血弧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基因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蒋鲁岩;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汪雯;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4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俞盈;副溶血弧菌VI型分泌系统功能及其调控[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义全;AphA和OpaR对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9 赵永刚;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l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基因敲除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瑞;副溶血弧菌丝氨酸蛋白酶及溶血素的表达、纯化、定点突变及弧菌多联DNA疫苗的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晓琳;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杨献伟;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副溶血弧菌种群进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效拟;2007-2013年广东省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病原特征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香平;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朱东升;副溶血弧菌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与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金周浩;副溶血弧菌的分子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李蓝天;副溶血弧菌在逆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蔚;杭州地区临床及环境来源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特征和分子分型[D];浙江大学;2004年

9 Khamphouth VONGXAY(坎布);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子鉴定与分型[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田丽花;副溶血弧菌免疫原性蛋白的鉴定及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494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4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