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GPI锚固蛋白CD59通过LAT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8:05

  本文关键词:GPI锚固蛋白CD59通过LAT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在T系急性白血病的Jurkat细胞中,GPI锚固蛋白CD59通过接头分子LAT介导细胞的增殖、活化、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研究GPI类锚固分子CD59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构建LAT-EGFP(LAT组,LAT分子高表达)、LAT-M-EGFP(LAT-M组,LAT分子的棕榈酰化位点突变)、neg-EGFP(neg组,阴性对照组)融合蛋白,以慢病毒为载体,转染入Jurkat细胞中,建立稳定表达的细胞株。CD59单克隆抗体交联刺激CD59分子前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59和LAT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利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情况;通过电镜观察各组细胞中细胞器的变化情况;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在m RNA和蛋白水平检测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各组细胞的转染效率均在80%以上,转染细胞株构建成功。LAT组中,CD59和LAT分子均表达于细胞膜上且部分LAT分子有点簇状聚集区-脂筏所在部位;CD59单克隆抗体交联刺激后,CD59和LAT的点簇状聚集区更为明显且共同定位于脂筏。LAT-M组中,LAT分子在细胞膜上散在分布,未出现点簇状聚集区;CD59抗体作用后无明显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AT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最高且出现明显的中晚期凋亡现象,LAT-M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最低,中晚期凋亡率最高;CD59抗体作用后,LAT组和neg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增高,neg组细胞凋亡减少,LAT组无明显变化,LAT-M组细胞凋亡增加。在基因水平上,LAT组的表达高于neg组和LAT-M组,CD59抗体交联刺激后,LAT组无明显变化,neg组和LAT-M组均较刺激前有所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59抗体交联后,LAT组和neg组的非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LAT-M组无明显变化。结论:GPI锚固蛋白CD59通过跨膜接头蛋白LAT对T细胞信号转导发挥调控作用,且LAT的棕榈酰化是其发挥功能所必需的。这为其它GPI类锚固分子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方向。
【关键词】:CD59 Jurkat细胞 LAT 信号转导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9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8
  • 技术路线8-9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9-19
  • 1.1 材料9-10
  • 1.1.1 主要实验仪器9
  • 1.1.2 病毒与细胞株9
  • 1.1.3 主要实验试剂9-10
  • 1.2 方法10-19
  • 1.2.1 Jurkat细胞的培养10-11
  • 1.2.2 慢病毒转染Jurkat细胞11
  • 1.2.3 免疫荧光11-12
  • 1.2.4 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12
  • 1.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12-13
  • 1.2.6 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13
  • 1.2.7 qRT-PCR13-15
  • 1.2.8 Western blot15-18
  • 1.2.9 统计学分析18-19
  • 第二章 实验结果19-30
  • 2.1 Jurkat细胞的培养19
  • 2.2 慢病毒转染Jurkat细胞19-20
  • 2.2.1 慢病毒转染后的Jurkat细胞19-20
  • 2.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病毒转染效率20
  • 2.3 免疫荧光20-21
  • 2.4 CCK8法检测各组Jurkat细胞的增殖活性21-22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Jurkat细胞的凋亡22-25
  • 2.6 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25-26
  • 2.7 qRT-PCR检测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26-28
  • 2.8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28-30
  • 第三章 讨论30-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6
  • 综述36-48
  • 综述参考文献44-4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8-49
  • 附录49-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俭;国家“973”研究项目——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子课题: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5年04期

2 ;细胞信号转导(基础篇 第四版)(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J];遗传;2010年11期

3 代荣阳,周志远,李洪;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性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代荣阳,杨烨,周志远;细胞信号转导的动态组织[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唐铁军;衰老与细胞信号转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6 刘瑜,姜勇;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7 ;名刊封面[J];生命世界;2007年11期

8 任超,张利平;衰老及相关疾病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关系[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1期

9 刘怒云,张璐;细胞信号转导的网络化作用[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年04期

10 肖强,郑海雷;14-3-3蛋白与植物细胞信号转导[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宇彬;张赫;汲晨锋;;肿瘤与细胞信号转导[A];肿瘤病因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诊疗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子男;潘义;;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网络分析[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剑锋;赵明明;刘宝全;张丽影;田文杰;范圣第;;在脂质体上以维生素B6衍生物为受体构建人工细胞信号转导体系[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来茂德;;从整合诊断走向整合治疗[A];2013年苏、浙两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研究新进展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3年

5 张月;刘清国;;针灸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内容的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余应年;孙雪敏;冯朝晖;胡文蔚;鲁靖;宋韬;谢海洋;;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DNA复制保真度与哺乳细胞遗传不稳定[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林育纯;陈慧峰;林忠宁;陈雯;;蛋白磷酸酶2A与环境致癌作用中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海港;李晓辉;;G蛋白水平的细胞信号转导调节[A];第七届中国抗炎免疫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姜勇;;细胞信号转导的组学研究策略[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和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暨消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徐嘉;马中富;;细胞信号转导抑制物的研究进展[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开发治疗肿瘤新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汪敏华;细胞信号转导之谜解开[N];解放日报;2004年

3 康健;细胞信号转导可被体外调控[N];健康时报;2010年

4 ;我发现细胞内信号通路“对话”机制[N];上海科技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郭伟;孙大业:院士之外的三个角色[N];河北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樊江涛;孙大业探密细胞50载[N];河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晓燕;中医“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丽娜;GPI锚固蛋白CD59通过LAT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2 赵明明;在囊泡表面构筑人工细胞信号转导体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代荣阳;节点干预对无尺度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06年

4 冯子男;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网络分析和灯盏花素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D];四川大学;2006年

5 闫新颖;SPAP2基因的克隆、融合表达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GPI锚固蛋白CD59通过LAT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494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