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60蛋白结构域功能鉴定及其底物结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5:05

  本文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60蛋白结构域功能鉴定及其底物结合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p60蛋白 结构域功能 LysM结构域 底物识别结合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病食源性病原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由于其具有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而导致严重李斯特菌病的特性,该菌已引起了广泛关注。p60蛋白为该病原菌产生的一种胞外蛋白,与李斯特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p60蛋白在Lm发病机理中的主要作用与细胞分裂、宿主细胞入侵、细菌细胞表面结构的维持及免疫活性细胞壁成分的释放有关。因此,p60蛋白也被称为侵染辅助蛋白(invasion-associated protein, Iap)。p60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若在270位氨基酸附近将p60蛋白切开,可以获得两个能够彼此独立存在的结构域(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同时,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p60蛋白的N端不仅含有两个LysM结构域的氨基酸基序,其间还存在着一个SH3结构域的氨基酸基序,而p60蛋白的C端只含有一个NlpC/P60家族结构域的氨基酸基序。但到目前为止,这些结构域在p60蛋白中的确切功能还不清楚。本研究表达和纯化了全长p60蛋白、LysM1结构域、LysM2结构域、SH3结构域、C端结构域、LysM1-SH3结构域共存体以及LysM1结构域缺失体共七种重组蛋白。本研究利用Insoluble Pulldown法鉴定出p60蛋白的N端结构域行使结合功能,且LysM1、SH3、LysM2结构域均具有结合活性但LysM1的活性较弱,而p60蛋白的C端结构域则完全不具有结合活性。随后,本研究利用复性SDS-PAGE法鉴定出p60蛋白的C端结构域行使裂解功能。此外,本研究发现LysM1-SH3结构域共存体的结合活性不单单是LysM1与SH3结构域结合活性的简单相加,这表明LysM1与SH3结构域之间可能存在着协同结合底物的作用。最后,本研究综合运用Insoluble Pulldown法和比浊法测定了LysM1结构域缺失体的结合活性和裂解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虽然LysM1结构域的缺失只导致p60蛋白整体的结合活性下降约10%,但会使p60蛋白整体裂解活性的降幅达到70%。已有研究显示:p60蛋白具有裂解细菌细胞壁的活性,其对细胞壁的裂解可以帮助Lm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而使其能在宿主细胞中存活和繁殖,导致宿主出现严重的李斯特菌病。而p60蛋白与底物的识别与结合是其发挥裂解活性的首要前提,因此对p60蛋白的底物结合特性进行全面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确定了p60蛋白不是金属蛋白且该蛋白内不含有二硫键。当温度为36℃,pH值为7.5时,p60蛋白的结合活性达到最大,且其活性能被10mM的Na+、K+、和Ca2+分别提高11%、15%以及21%。本研究还发现,p60蛋白作为一种细菌LysM蛋白并不区分GlcNAc-MurNAc与GlcNAc多聚物。本研究也得出了N-乙酰葡糖胺C2’位置上的酰胺基在结合反应中是至关重要的结论。最后,分子筛层析实验结果表明p60蛋白在缓冲液中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p60蛋白 结构域功能 LysM结构域 底物识别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R37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缩略语与符号语说明9-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3
  • 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概况10-14
  • 1.1.1 李斯特菌分型10-11
  • 1.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11
  • 1.1.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制11-12
  • 1.1.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因子12-14
  • 1.2 p60蛋白是一种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有关的侵染辅助蛋白14-15
  • 1.3 p60蛋白具有水解肽聚糖的活性15-16
  • 1.4 p60蛋白含有LysM结构域、SH3结构域和NlpC/P60家族结构域16-21
  • 1.4.1 LysM结构域概述16-18
  • 1.4.2 SH3结构域概述18-19
  • 1.4.3 NlpC/P60家族结构域概述19-21
  • 1.5 研究意义21-23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3-39
  • 2.1 实验材料23-25
  • 2.1.1 菌株、质粒与引物23-24
  • 2.1.2 试剂与材料24-25
  • 2.1.3 主要仪器25
  • 2.2 溶液配制25-27
  • 2.3 实验方法27-39
  • 2.3.1 全长p60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R60的构建27-30
  • 2.3.1.1 扩增模板的制备27
  • 2.3.1.2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27
  • 2.3.1.3 PCR产物回收27-28
  • 2.3.1.4 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的酶切28-29
  • 2.3.1.5 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29
  • 2.3.1.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29
  • 2.3.1.7 细菌培养29
  • 2.3.1.8 质粒抽提29-30
  • 2.3.1.9 酶切筛选阳性克隆及测序鉴定30
  • 2.3.2 p60蛋白结构域缺失体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0-31
  • 2.3.2.1 LysM1结构域缺失体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0-31
  • 2.3.2.2 N端结构域缺失体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1
  • 2.3.3 p60蛋白N端各结构域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1-33
  • 2.3.3.1 LysM1结构域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1
  • 2.3.3.2 LysM2结构域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1
  • 2.3.3.3 LysM1-SH3结构域共存体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1
  • 2.3.3.4 SH3结构域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31-33
  • 2.3.4 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33-35
  • 2.3.4.1 小量试表达蛋白样品准备33
  • 2.3.4.2 小量试表达蛋白样品处理33
  • 2.3.4.3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蛋白是否表达33-34
  • 2.3.4.4 目的蛋白的大量诱导表达与镍亲和层析柱纯化34
  • 2.3.4.5 Ni~(2+)-NTA agarose再生34-35
  • 2.3.4.6 目的蛋白的透析35
  • 2.3.4.7 目的蛋白超滤浓缩与浓度测定35
  • 2.3.5 枯草芽孢杆菌细胞壁的提取与纯化35-36
  • 2.3.6 从单核细胞增生细胞李斯特菌中提取蛋白质36
  • 2.3.7 利用底物Insoluble Pulldown法鉴定蛋白结合活性36
  • 2.3.8 利用比浊法与复性SDS-PAGE法鉴定蛋白裂解活性36-37
  • 2.3.8.1 比浊法36-37
  • 2.3.8.2 复性SDS-PAGE法37
  • 2.3.9 p60蛋白最适结合条件的确定37-38
  • 2.3.9.1 不同温度对p60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37
  • 2.3.9.2 不同pH对p60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37
  • 2.3.9.3 不同金属离子与化学组分对p60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37-38
  • 2.3.10 p60蛋白底物结合特异性38
  • 2.3.11 利用分子筛层析鉴定p60蛋白在溶液中的低聚状态38-39
  • 第三章 实验结果39-59
  • 3.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39-42
  • 3.2 重组表达质粒的原核表达与纯化42-45
  • 3.2.1 p60蛋白及其LysM1结构域缺失体的表达与镍亲和层析柱纯化42
  • 3.2.2 p60蛋白C端结构域的表达与镍亲和层析柱纯化42-43
  • 3.2.3 p60蛋白LysM1结构域及LysM2结构域的表达与镍亲和层析柱纯化43-44
  • 3.2.4 p60蛋白SH3结构域及LysMl-SH3共存体的表达与镍亲和层析柱纯化44-45
  • 3.2.5 各重组蛋白的透析与浓缩45
  • 3.3 p60蛋白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功能的鉴定45-49
  • 3.4 p60蛋白N端两种LysM结构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49-51
  • 3.5 探究LysM1结构域在整个p60蛋白中的功能意义51-53
  • 3.6 p60蛋白最适结合条件的确定53-56
  • 3.6.1 不同温度对p60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53-54
  • 3.6.2 不同pH对p60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54-55
  • 3.6.3 不同金属离子与化学组分对p60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55-56
  • 3.7 p60蛋白底物结合特异性56-57
  • 3.8 利用分子筛层析鉴定p60蛋白在溶液中的低聚物状态57-59
  • 第四章 讨论59-63
  • 参考文献63-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尔丽;;蛋白质结构域研究进展简述[J];生物学通报;2013年03期

2 孟刚;代方银;陈聪;童晓玲;鲁成;;WW结构域及相关蛋白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J];蚕学通讯;2013年03期

3 陈建业,张f[;“溴”结构域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3期

4 马素参,黄海明,彭隽敏,俞强,任瑞宝,高友鹤;快速构建蛋白质结构域克隆库的方法[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5 谢雪英;李鑫;曹晨;;基于复杂网络的蛋白质结构域组进化分析[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12期

6 焦豫良;王淑军;吕明生;房耀维;刘姝;;多结构域酶的结构域进化关系[J];生命的化学;2012年01期

7 万一;訾静;张琨;张志敏;张月娟;王琰;王军;;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Z结构域串联体的克隆、表达和筛选[J];生物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8 戚正武;;蛋白质的结构域[J];生物科学信息;1991年02期

9 周康靖,林玉娟,傅珠玑,潘克桢;天花粉蛋白分子的结构域[J];科学通报;1992年23期

10 熊舜斌,廉德君,林旭伟,王蔚青,许根俊;大鼠乳酸脱氢酶辅酶结合结构域的克隆与表达[J];科学通报;199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婧;敬闰宇;吴镝;李梦龙;李益洲;;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结构域预测[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孟刚;代方银;陈聪;鲁成;;WW结构域及相关蛋白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A];第十届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长振;杨俊涛;周宇;丛建波;先宏;郭林超;唐丽;吴可;;LSECtin CRD结构域的运行性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李鹏云;丁怡;吴蓓丽;舒翠玲;沈倍奋;饶子和;;FKBP52 N端结构域的晶体结构[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宋婀莉;田瑞;马素参;高友鹤;;PDZ结构域低丰度配体的筛选方法[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应跃斌;宋见惠;陈枢青;;大肠杆菌T蛋白独立结构域的活性研究[A];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丹;张君;张毓;陈慰峰;;UNC5CL表达调控及诱导表达[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美芳;丁向明;仇灏;吴士良;周迎会;;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原核与真核表达及其蓖麻蛋白样结构域同源建模[A];第八届全国复合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9 丰竹;张斌;刘谨;周严;周海军;彭小忠;袁建刚;强伯勤;;人ENCI的cDNA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冯延琼;石亚伟;;以PDZ结构域为靶标的中药有机小分子配体筛选[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春;我学者认知一个新的蛋白质结构域[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环腺苷酸受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李海云;水稻白叶枯病菌磷酸二酯酶PdeR互作蛋白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魏玺;MDMX通过与p53蛋白的二次作用抑制p53 DNA结合功能的分子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刘璐;一株海洋来源链格孢聚酮合酶及真菌非还原型聚酮合酶PT结构域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许浩然;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H-NOX结构域一氧化碳结合态的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吕荟;裂殖酵母Dis31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李慧;Smurf1与PIP5K1C之间的负反馈调控在肺癌发生与肺癌转移过程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振行;人脆性X智力障碍蛋白FMRP氨基端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海波;组蛋白修饰识别影响DNMT3A定位的结构基础和生物学功能[D];清华大学;2015年

10 戴海明;人Coactosin Like Protein及MICAL_1 Calponin Homolgy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丁榕;水稻白叶枯病菌c-di-GMP信号代谢酶相关基因PXO_03877和PXO_01021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龚庆天;基于结构域的基因功能预测算法开发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张晓盼;基于结构域的人类整合素粘附体相互作用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徐辉;ACE-N结构域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ACE-N和C结构域的活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5 亢简;SAMHD1蛋白结构域影响Vpx蛋白诱导降解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艾紫恒;蛋白质结构域预测中的决策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淑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不同结构域结合纤维素能力的定量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8 常静;玉米类受体蛋白激酶STK1互作蛋白的初步筛选及其USP结构域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赵晋桃;抗凋亡与促凋亡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分析及分类预测[D];内蒙古大学;2016年

10 吴沛霖;10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16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516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