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6:10

  本文关键词: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DOI:10.13192/j.ljtcm.2010.06.64.lisy.017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6 期

· 1019·

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
李素云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 要: 近代以来, 在西学东渐尤其是西医影响下, 我

国医家开始参合西医知识,, 运用解剖、 实证等方法解读、 研究针 用血液循环及肺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 。 灸理论。清中晚期中西汇通医家就开始参合动静脉血管解释经络形质, 发展至民国, 受日本针灸医学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针灸理论中融入的西医知识增多, 直接用神经生理阐释经络实质及其 作用机理, 在腧穴定位中增加西医解剖内容 。可见, 从最初对西医的参合发展至后来的直接融合, 近代针灸理论及人们 对其认识发生了显著改变 。 关键词: 近代针灸学; 理论; 西医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 2010 ) 06 - 1019 - 03 医解剖、 实证方法的影响很深, 也受王清任影响很大, “真 经 络 ” , 他决心访求 希望从解剖角度弄清经络本 质。其所著《 医谈传真 》 采用了较多王清任和西洋 “九脏九窍二经二络 ” 人所绘脏腑图, 提出 观点, 认为 二经分别为营、 卫两经, 二络分别是血络、 精络, 他还引 卫总管图, 并给出了一段详细描述营 用了王清任营、 管、 卫管走行的说明, 可见他也认为经络基本是血管结 中西汇通 构。清中晚期著名中西汇通医家唐宗海在《 “总 脉 医经精义 》 中 认 为 任 脉 主 血, 可对应为西医 , 管” 也试图从血管结构来解读经络。 另外, 晚清医家 朱沛文在《 华洋藏象约纂 ·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六 大络、 孙络 》 一节认为经络理论中的经脉 、 络脉、 孙 络, 可大致对应为西医血脉管 、 回血管及微丝血管, 而 “十二经 筋 ” “肉 筋 ” ( 即 肌 肉) 中医 则可能是西医的 等。 1. 2 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 众 所周知, 英国医生哈维( Harvey1578 - 1657 年) 创立了 血液循环学说, 发现并阐述了心血运动论与肺主呼吸 换气的过程, 亦即现代医学体循环与肺循环知识, 从而 彻底推翻了盖伦的心 、 肝为血液运行中心的陈旧观念, : “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 恩格斯曾评价说
[ 5] 理学( 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 确立为科学 ” 。 由 [ 4] [ 3] [ 2]



近代以来,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掀起了我国规模 空前的西学东渐高潮, 入华传教士行医过程中翻译 、 传 播了大量西医知识; 接着又经历了民国新文化运动 、 科 学化等思潮, 加上外国留洋医学生陆续回国, 政府开设 西医课程等, 西医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打破了中 医学原本封闭、 独立的发展状态, 使得针灸理论认识方 法和自身内容都受到明显西医渗透影响 。这种影响大 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清代中西汇通医家运用西方 实证、 解剖观念, 参照西医知识, 重新阐发经络理论, 一 是民国医家, 不但采用西医解释经络机制、 针术原理, 而且在针灸理论本身直接融入了许多西医知识 。 1 清中晚期经络理论认识中对西医的参合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清代一些中医医家走上了中 西汇通与合参的道路, 撰著了不少中西汇参医学著作, 其中经络理论是这些医家进行中西合参时较早关注的 内容之一。中西汇通医家改变了以往一直沿袭的传统 以经证经形式, 转而参照和借助西医解剖生理知识, 对 经络理论进行了新式的解读和阐发, 主要表现为用血 管形态结构阐释经络实质, 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 释经脉营卫运行过程, 这是西医观念渗透、 融汇于经络 理论认识的开端, 也是引发针灸理论认识近现代转型 的开始。 1. 1 用血管结构阐释经络形质 受西医解剖知识的 影响, 加上自身勇于追求革新, 清代医家王清任非常重 他用肉眼观察到的动静脉血管与经 视实地解剖观察, 络理论进行比照, 并据此改正古人错误, 其所著《 医林
[ 1] “经络为气管、 改错》 中提出了 卫总管 ” 的观点。 实

此可见, 血液循环知识是西医生理学重要内容, 也是近 代传入我国的重要西医知识, 对我国影响很大。 传统 经络理论中的经脉气血运行 、 营卫循环、 脉气流经等内 容, 实际也是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一种表达, 与西医 血液循环, 呼吸生理之间有很多相通、 相似之处, 所以 早在清中晚期中国医家就展开了两者之间的参合, 他 们希望借助循环、 呼吸等西医知识, 对中医营卫运行实 迹的有突破性认识。 清中晚期医家唐宗海在《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血 气所生》 中采用西医体循环与肺循环、 肺换气详细说 》 “脉气流经 ” “营卫生会 ” 明《 内经 过程, 该书 一节他 又指出营为血, 卫为气, 血液循环与肺呼吸换气的过程 》 “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之实迹 ” 。 晚清 即《 内经 医家朱沛文在《 华洋藏象约纂 · 呼吸之气 》 中则认为

“气管” 际上他所说的 均是动脉血管, 这是由于他观察 的死尸血液均瘀积于静脉中, 动脉中无血造成的错误 认识。清中期医家陈定泰, 接触了较多西洋医学, 受西

收稿日期: 2009 - 09 - 08 基金 项 目: 科 技 部 科 技 基 础 性 工 作 专 项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2006FY 220100 ) ;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资助项目( ZZ2006093 ) 作者简介: 李素云( 1977 - ) , 女, 江西人, 助理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 针资理论学术史研究 。

· 1020·
肺呼吸换气时, 炭气、 氧气与中医营、 卫、 元气的结合与 分离, 引发营、 卫、 元气三者的生理变化, 这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重要过程。 以上医家简单地把中医的营卫概念与西医血液 、 呼吸之气等同, 从而得出营、 卫交会即血液与呼吸之气 ( 即氧气和炭气) 在肺中进行交换的认识。 实际上, 中 肺循环本质上截 医所说的营卫循环与西医的体循环 、 然不同, 这些医家将中西两种医学理论简单地比附, 最 终得出的结论是牵强 、 错误的。 2 民国针灸理论对西医的直接融合 民国西医传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加上从日本针 民国医家开始从神经 灸译著间接接受许多西医认识, 还在腧穴定位中 角度揭示经络的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增加神经、 肌肉、 血管等解剖内容, 这一时期针灸理论 已直接引入、 融合了很多西医知识, 对针灸理论认识的 西医观念更为明显, 且理论本身也出现了逐渐西化的 迹象。 2. 1 用神经阐释经络实质及其作用机理 明末第一 位入华传教士利玛窦译著的《 西国记法 》 中, 已经把西 ( “nerve ” “细筋 ” “脑气 方神经 在中文译著中最早称 或 , “神经” 筋” 将它翻译为 一词, 源于日本解剖学家杉田 玄白, 于 1774 年翻译荷兰《 解体新书 》 时所创用) 医学 “西洋神经学传入之嚆矢 ” , 知识带入中国, 该书是 其 后一些西方译著也论述了神经解剖生理知识 。但直到 民国医家才开始采用神经对经络的实质及其作用机理 进行解释, 导致这种转变主要是受日本针灸学近代化 研究的影响。 早在安士桃山时代, 西方医学就开始渗入了日本, 日本医家采用西医思维方法, 对针灸学术中的基本概 念、 技术和疗效进行研究和验 证 。 例 如: 小 阪 元 佑 《 经穴纂要》 和加古良玄《 解体针要》 中, 均将西洋医学 的神经解剖学引入针灸医学, 又有中谷义雄发明了良 导络自律神经针灸术, 另有很多学者运用植物神经理 论, 神经节刺激等西医方法研究经络机理, 等等。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 出现了一大批东渡留 日的学生, 他们回国后将日本先进科技带入了中国, 同 时也将日本运用西医研究和发展针灸医学的成果带入 了中国。这一时期由日译入的针灸医书也越来越多, , 如 1915 年无锡顾鸣盛编译的《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 1930 年周子叙译的《 , 灸法医学研究 》 以及 1931 年张 , 俊仪、 缪召予编译的《 高等针灸学讲义 》 等等。 它们 采用了很多西医知识对针灸理论进行论述, 如《 高等 将针灸治病的机理均归 针灸学讲义 · 针之生理作用 》 “兴奋作用、 结于对神经的刺激, 即 制止作用( 镇静或
[ 7] 镇痛作用) 、 诱导作用 ” 等 3 种作用 。 来自日本针灸 “经络本质是神经 ” 医书中的 观点在我国开始盛行, 并 [ 6]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6 期 也。( 按: 此指任脉为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丛) …… 一 如督脉为动物性神经, 任脉为植物性神经, 任督二经, 上交于人中, 下交于胞中也。故十二经脉, 不得专以血 管言, 其中有与脑气筋相会者, 是经筋经脉者, 脑气筋 。 之分支也。( 此按: 指周身分布之神经) ” 又如承淡安( 1899 —1957 年) , 我国近代一位倡导 他留学日本, 回国后致力 中西医汇通的著名针灸医家, 于发展针灸医学, 成为我国针灸学近现代先驱。 他早 “经络即是神经 ” 年也有 的观点, 其所著《 中国针灸学 “针术者, 讲义》 中曾说 以一定之法则, 用金属所制之 细针……以刺激其内部之各组织, 各神经系统, 整其生 以达疾病治愈之目的之一种医术也 。 活机能之变调, ……用针之目的, 在刺激其神经, 发挥其行气行血之机
[ 8] : “针 能也。 ” 他在《 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 又总结说

灸原理, 不外流通气血, 简言之刺激神经增加血行, 所
[ 9] ” 谓一种物理疗法也 。 2. 2 腧穴定位中增加西医解剖内容

清代针灸著作

、 《 对腧穴的定位仍基本遵循《 黄帝明堂经》 铜人腧穴 针灸图经》 等古代经典内容, 即便是中西汇通著作亦 如此。但到民国以后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 此时针灸 腧穴定位中, 除了传统的骨度分寸、 大体标志等内容 外, 新增了西医局部解剖中的肌肉 、 血管、 神经等内容, 这些内容最早于译自日本的针灸著作中 。 据笔者考 察, 最早在 1915 年所译日本《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 一 “第二章经穴解剖学第一节绪言 ” 对经穴为何需增 书 : “经穴云者, 加解剖内容的原委有专门叙述, 其曰 不 过于人身表面假定某某名称, 使便于记忆而已, 而其最 要者, 固莫如根本医学之系统解剖学, 为近世针灸家必 大都以论穴道为便, 进而解 修行也。顾自来习是术者, [ 10 ] ” 剖学多茫然不辨, 故以经穴解剖相提并论焉 。 从此 段陈述可见, 日本学者认为经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结构 重要, 但前人对此多茫然不辨, 所以必须经穴与解剖并 《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 及 1931 年译入我国 提。因此, 的《 高等针灸学讲义 · 经穴学孔穴学 》 腧穴定位中均 增加了解剖义项: 中府: 部位在云门下一寸解剖在第一肋间有大胸 腋窝动静脉及中膊皮下神经, 前胸神经皆在焉。 筋处,
[ 11 ] (《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

中府: 位置云门之下一寸, 库房之旁二寸。解剖的 大胸筋之上部, 即第一肋间通 部位在前肋壁之外上端, 腋窝动脉, 分布肋间神经及侧胸廓神经等。 ( 《 高等针
[ 12 ] 灸学讲义·经穴学孔穴学》 ) 民国医家杨如侯所撰《 灵素生理新论 》 中完全采

纳了《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的腧穴定位内容: 中府在云门下一寸, 第一肋间有大胸筋之处, 腋窝 动静脉及中膊皮下神经, 前胸神经皆在焉。 ( 《 灵素生 [ 13 ] 理新论》 )
[ 14 ] 承淡安在其 著 作《 中 国 针 灸 治 疗 学 》 “编 辑 大 : “前人所注穴道, 意” 曰 大都不详; 穴道内容, 更无记

影响了我国针灸教材的编写 。 1923 年, 我国医家杨如侯编著的《 灵素生理新论 》 已将经脉的形质阐释为神经。 在《 灵素生理新论 · 论 “任脉为交感神经节交 古方士以脑为一脏 》 中他指出 ” 、 “督脉为神经中枢 ” 、 “是督脉者, 感神经丛 脊椎部脑 内脏部脑气筋之干流 气筋之干流也。…… 是任脉者,

载。本书用科学方法整理之, 每穴必注明解剖, 可知穴 ” 道之内容, 籍知经穴之构成。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该 书腧穴定位也增加了解剖内容 。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6 期

· 1021·

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病机认识概况
郑保平, 姚乃礼, 陶夏平, 刘邵能, 刘震, 白宇宁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 摘 要: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目前现代医学仍没有疗效较肯定的治疗方法, 而中医药基于

无论是在控制病情进展, 还是在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 其中, 掌握乙型肝炎肝硬 其综合治疗的优势, 化的病机特点是提高该病诊疗水平的关键 。检索了近 20 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文章, 通过整理、 总结, 试图对 其病机认识现状作一分析概括, 以冀发现能较准确地反映本病的病机特点; 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因病 机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 R512.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 2010 ) 06 - 1021 - 02 发生慢性损害 - 肝炎、 变性 - 肝纤维化 - 肝硬 期侵害, [ 2] 化。叶放等 认为乙肝慢性期, 症状相对隐伏, 病势缠 绵, 病程较长, 药物难以短时奏效, 故湿热久酿致毒。 “瘀毒” 为其病理的主要环节, 解毒化瘀为其基本治疗 认为肝硬化是由正气虚衰, 浊毒内 侵所致, 浊邪在整个致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 武嫣 斐等 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引起早期肝硬化与湿热疫 毒、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不和有关, 强调清热、 化湿、 解 毒是治疗主要原则。 蔡春江等
[ 5] [ 4]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乙肝病毒长期作用于肝脏而 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 、 进行性、 弥漫性肝病。病理组 织学上有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 、 肝细胞结节性再生, 结 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 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 形成, 肝逐渐变形、 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上以肝 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晚期常出现上消化 道出血、 肝性脑病、 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现代 而中医药基于其 医学仍没有疗效较肯定的治疗方法, 在控制病情进展、 改善临床症状等方 综合治疗的优势, 面都显现出了较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展示了良好的前 掌握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机特点是提高该 景。其中, 病诊疗水平的关键。 近年来, 诸多中医药专家学者在 从不同方面对其发病机制 继承前贤观点的基础之上, 进行深入探讨。现就其认识综述如下 。 1 湿热痰瘀浊毒病机 何浩等
[ 1]

大法。李佃贵等

[ 3]

认为在慢性乙肝中,

浊属内湿, 深伏血分才成为伏邪乃为致病之因 。 浊之 成因, 约略有二: 感受湿热疫毒( 外湿) 由表入里, 阻于 交蒸于肝胆; 肝郁克脾, 脾虚失运, 湿浊内生( 内 中焦, [ 6] 。 湿) 彭胜权 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 多种内 外因素导致肝气郁滞, 继而由气及血, 气血搏结, 使血 行不畅, 经隧不利, 脉络瘀阻, 病久凝结成块而致肝脾 治疗皆以通络为本, 酌加疏通、 宣达之药, 通其经 肿大, 络, 和其气血。罗新建
[ 7]

认为乙肝病毒属湿邪, 肝硬化是湿邪浸

淫的结果, 湿邪内侵伤及先天, 肾阴肾阳的不足是产生 免疫耐受的病机, 免疫耐受使肝脏受到乙肝病毒的长 综观以上清中晚期、 民国两个时期针灸理论受西 医影响后产生的种种转变可知, 清中晚期尚局限在少 数中西汇通医家, 对经络理论的认识参合了西医血管 、 血液循环知识, 发展至民国, 不但采用神经阐释经络机 、 制 针术原理等, 而且在腧穴定位中直接增加了神经 、 血管等内容, 西医融入迹象突出, 由此形成了针灸理论 形态由传统向近现代的明显学术演变 。
参考文献 [ 1 ] ( 清) 王清任. 医林改错[ 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 2 ] ( 清) 陈定泰. 医谈传真[ M] .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7. [ 3 ] ( 清) 唐宗海.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M] . 上海书局石印本, 1895. [ 4 ] ( 清) 朱沛文. 华洋藏象约纂[ M] . 佛山刻本, 1893. [ 5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选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524. 集[ 修回日期: 2009 - 10 - 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572285 ) 作者简介: 郑保平( 1975 - ) , 男, 山西石楼人, 主治医师, 博士研究生, 从 事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 。

认为肝硬化是由痰瘀致病, 脉

道瘀塞, 既伤肝脾, 又损气血, 脏腑失和, 津液输注涩
[ 6 ] 何崇. 日本近代针灸医学对承淡安学术思想的影响[C ] . 纪念承 淡安先生 诞 辰 一 百 周 年 暨 国 际 针 灸 发 展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1998 : 29 - 36. [ 7 ] 缪召予译述, . 张俊义校订. 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M ] 1931 : 28 - 31. 宁波: 东方针灸书局, [ 8 ] 承淡安. 中国针灸学讲义[ M] . 江苏: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1953 : 2 , 4. [ 9 ] 承淡安. 中国针灸治疗学[M ] . 无锡: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1937 : 48. [ 10 ] ( 日) 冈本爱雄撰, . 上海: 顾鸣盛编译.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M ] 1915 : 3. 上海进步书局, [ 11 ] ( 日) 冈本爱雄撰, . 上海: 顾鸣盛编译.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M ] 1915 : 13. 上海进步书局, [ 12 ] 张俊义译述. 高等针灸学讲义 · 经穴学孔穴学[M ] . 宁波: 东方 1931 : 57. 针灸书局, [ 13 ] 杨如侯. 灵素生理新论[ M] . 太原: 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 1923 : 301. [ 14 ] 承淡安. 中国针灸治疗学[M ] . 无锡: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1937 : 3.



  本文关键词: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3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83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