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受体与自噬
本文关键词:模式识别受体与自噬
更多相关文章: 自噬 Toll样受体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 核酸低聚结构域蛋白样受体 DNA感受器
【摘要】: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微生物病原体是天然免疫反应起始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受体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共享的保守的分子结构,并诱导下游的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反应。自噬是一个特殊的生物过程,通过隔离并降解细胞大分子、细胞器和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维持细胞的稳态,是调节细胞内代谢反应的重要机制,同时也在天然免疫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Toll样受体、核酸低聚结构域蛋白样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和DNA感受器)与自噬在天然免疫反应过程中相互调节,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自噬的诱导与成熟,自噬也调节了模式识别受体启动的天然免疫反应。本文就模式识别受体与自噬的相互调节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关键词】: 自噬 Toll样受体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 核酸低聚结构域蛋白样受体 DNA感受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500675)
【分类号】:R392.12
【正文快照】: 自噬最初被认为是清除细胞中衰老的或者损伤的细胞器,从而调节细胞代谢与稳态的一个机制[1]。近来发现,自噬还能够选择性地降解细胞内感染的微生物,成为独立的天然防御机制[2-3]。最近的研究揭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能够激活自噬而提高免疫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奔;潘频华;;细胞自噬与脓毒症[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年12期
2 刘艳;刘中洋;袭荣刚;王晓波;;自噬与人类疾病最新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俊;自噬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尚桂军;铜绿假单胞菌T6SS效应蛋白Tse3和人天然免疫蛋白STING结构和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吴俊娇;cGAS/STING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在SLE中的表达及Ⅰ型IFNs与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4 张健;抗结核治疗对结核性胸膜炎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吉林大学;2015年
5 高璇;自噬在病毒感染加速COPD发病进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李武;结核分枝杆菌分泌性效应分子的鉴定、功能与信号传递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长国,李磊;脂多糖模式识别受体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1年02期
2 晏春根;谢青;;模式识别受体与病毒感染[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3 闫鸿斌;高闪电;贾万忠;才学鹏;;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8年03期
4 杨策;陈永华;黄宏;王海燕;谢国旗;蒋建新;;创伤感染时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发生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5 侯丽娜;巨噬细胞表面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4期
6 丁彦春;曲鹏;;模式识别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王莉莉;王虹艳;曲鹏;;模式识别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年10期
8 姚响文;曹颖瑛;姜远英;;模式识别受体在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年01期
9 陈聪;姜北;万瑛;;模式识别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0年07期
10 李军,富宁;Toll样受体-9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显伟;仉晓文;李殿香;徐文腾;王金星;;甲壳类先天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青;晏春根;;模式识别受体与病毒感染[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3 许平震;谭祥;方婷;黄璐琳;程廷才;夏庆友;;家蚕模式识别受体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4 华荣;荣新洲;;TLR4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传友;;TLR受体在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金顺子;刘树铮;;X射线对J774A.1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转接蛋白的影响[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华荣;荣新洲;;TLR4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谢建辉;顾建新;;C型凝集素受体Dectin-1及Clec-2的相关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争春;我国科学家发现创伤感染免疫新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刘霞;植物的抵抗力可由基因“传递”[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克芹;模式识别受体启动的卵巢天然抗病毒反应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阳大海;胞内细菌性感染激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介导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婷;洁泽1号对阴道上皮细胞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表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郭建群;EV71感染患儿Toll样受体表达初探[D];遵义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69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96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