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雀问生死故事的流传
本文关键词:执雀问生死故事的流传
【摘要】:执雀问生死的故事在《伊索寓言》和佛教故事中均有出现。在《伊索寓言》中,主要为了表明不可亵渎神灵;在佛教故事中,是尼乾子执雀向佛询问鸟之死活。该故事随同佛教传入中国,最初出现在佛教艺术中,表现为执雀外道与鹿头梵志对称出现于佛陀两侧,以衬托佛陀拥有大智慧。北宋时期,在禅宗中增加了佛陀腿跨门槛并反问外道的情节。这种情节增加的故事还传入日本,并被附会到一休的名义下。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
【关键词】: 《伊索寓言》 尼乾子 敦煌石窟 一休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敦煌佛教艺术中的外道形象研究(13XJC770002)” 2012年度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摩醯首罗天形象在中国的演变”(12LZUJBWYB1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北魏至唐初,中国佛教艺术中,释迦牟尼佛两侧常出现两位婆罗门,一位手中握鸟,一位手拿骷髅。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松本荣一认为莫高窟第285窟中握鸟的婆罗门是婆薮仙[1:757-758]。关于婆薮仙,据《大智度论》记载,远古之时摩揭陀国有位名为婆薮的国王,出家修行,因主张杀羊祭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惠民;;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J];敦煌研究;2010年01期
2 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3 温德尼兹 ,金克木;印度文学和世界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刘财安;;浅析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3 彭文刚;;德性与知识——对苏格拉底“美德(德性)即知识”命题的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李应青;;古希腊:宗教对社会政治心理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邓正来;;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6 刘光顺;顾玉平;;洞穴之喻与认知方式辨疑[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7 赵义良;;古希腊德性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内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张文举;柏拉图《斐多篇》的论证及其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仲跻昆;;多元、对话、共生中的阿拉伯文学文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仲跻昆;;亚洲大众文化之我见(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王玉亮;;冯太后研究杂谈[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林航;;科学还是人文?——以亚里士多德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王春福;;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行为方式和建构机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徐国栋;;自然法与退化论——对J.2,1,11后部的破译[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8 张缨;;历史,还是启示——哈纳克与巴特在基督论上的争论[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3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宇;“自然”与“习俗”[D];南昌大学;2010年
4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卫真;哲学基本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冷运生;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哲学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8 陈雷;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学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9 洪洁;寓言:教育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娟;中国古代寓言创作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慧达;;北魏石窟中的“三佛”[J];考古学报;1958年04期
2 ;云冈石窟建筑遗迹的新发现[J];文物;197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丽;刘莉;;《伊索寓言》在近代中国报刊上的传播[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伟;;近代第一部《伊索寓言》译本[J];出版史料;2010年04期
3 ;《伊索寓言》简介[J];文化译丛;1984年01期
4 杨扬;;《伊索寓言》的明代译义抄本——《况义》[J];文献;1985年02期
5 祝普文;;从《物感》一书看《伊索寓言》对中国寓言的影响[J];文献;1988年02期
6 孙卫民;重读《伊索寓言》[J];师道;2005年08期
7 鄢烈山;;反《伊索寓言》 三则[J];语文新圃;2006年01期
8 蔡璇;;狮子和狼 改编自《伊索寓言》[J];英语大王;2007年Z2期
9 蔡璇;;胀肚的狐狸 改编自《伊索寓言》[J];英语大王;2007年Z2期
10 陈雪军;李樱;;狮子和老鼠——改编自《伊索寓言》[J];英语大王;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雷;颠覆伊索:对《伊索寓言》的当代解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学思;在昆仑山脚下演绎《伊索寓言》[N];中国文化报;2013年
3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金国平;西学东渐:从《依湿杂说》到《伊索寓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朱砂;类比推理的运用[N];云南经济日报;2001年
5 韶关日报记者 黄捷文;乡村孩子的阅读渴望[N];韶关日报;2012年
6 何礼利;“议论”的议论[N];永州日报;2011年
7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咨部;开学季的畅销书回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若溪;《伊索寓言》的体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周海丽;跨文化传播视野下《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转性特点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曹磊;认知视角下《伊索寓言》中动物隐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李芳芳;《伊索寓言》的翻译对中国寓言发展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1年
5 朴龙杰;《百喻经》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辛羽;《庄子》与《伊索寓言》中的篇章隐喻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04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0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