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喜福会》
本文关键词: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喜福会》
【摘要】:谭恩美是众所周知的华裔美国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喜福会》一经发表就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小说主要以女性角度看世界,一改以男人为中心的特点。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孩子和妈妈进行的,母亲在中国长大,而女儿从小在美国长大。两代人之间似乎是完全不同的,而事实上,她们都是受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支配。为了改变命运,年轻的妈妈选择离开故乡去美国,而女儿则选择挣脱命运,婚姻的枷锁。谭恩美如此活灵活现的描写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对中国和美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关键词】: 《喜福会》 女性主义 尊重 反抗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简介1952年,谭恩美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她的父亲,约翰·谭为了躲避内战移民到了美国。恩美的母亲黛西和粗鲁的前夫离了婚,但是失去了她的两个女儿。不寻常的背景为其写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喜福会》一经出版,这部小说便获得了激烈的评论,在《纽约时报》畅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爱民;邵怡;;女性言说——论汤亭亭、谭恩美的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刚;;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孙刚;;《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3 任虎军;;浓厚的氛围 丰硕的成果——2006年国内英语文学研究概览[J];英语研究;2007年04期
4 蔡志全;;再叙三代母女情缘——谭恩美的小说新作《惊奇山谷》评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年02期
5 郭孟颖;;论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第一女性配角的功能设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孟祥飞;范丽娟;;维基·菲伍尔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01期
7 郭琳;;沉默后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03期
8 王思懿;韩国勇;;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J];学理论;2011年36期
9 史丽娜;杨丽瑞;原一川;;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女性叙事特征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黎裕华;;浅谈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审美文化研究[J];芒种;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温华;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程铭莉;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星;谭恩美自传性长篇小说的性别意识与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宋芳;论谭恩美小说中西文化交织的命运观[D];江南大学;2011年
4 李琳琳;后殖民文学对“身份杂糅”问题的思考与应对[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秀莲;谭恩美作品中的伦理主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会凤;潦倒的父亲,,沉寂的声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艳萍;论谭恩美小说叙事中的凌驾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于洁玉;神话原型视域下的《女勇士》[D];鲁东大学;2008年
9 田少宁;轮回中的蜕变[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杨华;论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知[J];外国文学;2001年03期
2 何立群,吴金平;风水对小说《喜福会》创作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3 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4 王剑华;;浅谈《喜福会》的故事魅力[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5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张静;;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赵莉华;;《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及其根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陈丽秋;;“各说各话”——浅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9 符蓉;;文化的冲突与兼容——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顾静芸;;试论《喜福会》中的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母性力量[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4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9 秦宗璧;论《喜福会》所表征的文化身份杂交之旅[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玉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中的新隐喻[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7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0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