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与颓废——《沉沦》与《人间失格》的美学透视
本文关键词:唯美与颓废——《沉沦》与《人间失格》的美学透视
【摘要】:唯美和颓废是涉及美学和文学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沉沦》和《人间失格》两篇小说的美学透视,分析小说作者在女性之美、死亡体认以及唯美与颓废等问题上看法的异同,并尝试论述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期待对作品进行更深透的理解。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吉林省教育学院;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一、对女性之美的不同解读《沉沦》和《人间失格》对女性之美的描述可以说是郁达夫与太宰治对美的不同理解的体现。郁达夫笔下出现过许多优雅美丽的日本女性。与中国传统女性不同,日本女性独特的优雅、丰满、开放的特殊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他”。扶桑的岛国环境孕育出的日本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钱善刚;杜宏春;;李泽厚论现代新儒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6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9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金太军;;政治文明解析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10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批判与当下诉求[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肖燕;多丽斯·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源傅;论《沉沦》中的“诗文互渗”现象[J];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钟玉洲;冲动、压抑、沉陨——论小说《沉沦》的情欲描写[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4期
3 汪注;;《沉沦》和中国传统社会人文体格的初步剖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素菊;;性的要求和灵肉的冲突——《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主题探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邓利;;侨居者的悲剧体验——对《沉沦》的另一种解读[J];名作欣赏;2009年23期
6 张秋芳;;《沉沦》的颓废与救赎[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肖智成;;沉沦与拯救——论《沉沦》的回归自然倾向[J];名作欣赏;2010年08期
8 孙静雅;;矛盾心理的外化——《沉沦》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9 丁增武;;“唯美”与“颓废”之死——关于《银杏之果》与《沉沦》之接受的比较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唐鸿棣;;《沉沦》是“世纪末病态表现”说质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蔡少薇;;谈《沉沦》中的零余者形象和忧郁美[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2 王恒升;;新时期域外题材文学的主题倾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杨义;;浪漫抒情小说的情感结构——重析郁达夫的《沉沦》《迟挂花》[A];郭沫若研究(第十一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鹏;郁达夫和他的短篇小说集《沉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刘志荣;挖掘与勘探 内面世界的尝试[N];文艺报;2013年
3 兆维;真情达夫[N];金融时报;2005年
4 刘涛;郁达夫小说:“人生的记录”[N];文艺报;2012年
5 吴小毛;性情郁达夫[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银星;《沉沦》、《广场》与《马丁·伊登》主人公自杀原因之探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王璐;从《沉沦》到《盐丁儿》[D];吉林大学;2007年
3 金震海;影响与超越[D];延边大学;2007年
4 张静一;试论郁达夫的颓废[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89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8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