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话语、性别、身体:库切的后殖民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1 01:49
【摘要】:J.M.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话语、性别、身体构成其后殖民创作的三个基本维度,从三个维度出发,库切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从当前的库切研究来看,研究者虽然对这三个维度都有所涉及,但均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本选题主要借鉴话语理论、叙事学理论、性别理论和身体理论,从文本出发,采取理论分析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原则,从库切所处的南非后殖民语境谈起,围绕历史、性别、身体三个维度,对库切后殖民创作展开论述。因此,论文弥补了国内库切相关研究的空白,拓展了库切研究的学术范围,丰富了库切研究的内容。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对于库切而言,小说叙事形式成为其表达反殖民主义主题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兼顾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试图将作品内容分析与叙事技巧融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弥补先前评论重内容、轻形式的不足。本文意在说明:库切通过话语、性别、身体三个维度的书写,揭示出殖民史运作的话语机制、哲学和历史伦理基础,探讨了解构殖民主义的话语、性别和身体策略,建构了自己的小说话语理论,倡导构建一种多元化的话语存在模式,表达了对不同性别、种族、文化间关系的主体间性追求,并探讨了一种自然和谐、多元共存的新型历史伦理规范。库切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其作品表达出的一些思想不仅对解决南非问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种族、民族、文化冲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库切本人及其创作,对库切本人及作品的国内外研究做了介绍,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各章节的研究内容。论文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南非神话”缔造的基础,认为殖民者利用历史的虚构性,强行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植入到历史叙述之中,利用自己的话语优势建构起了“南非神话”,并通过凝视和想象殖民地他者等话语压制手段,一方面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将这种压制机制内化成文化的心理压迫模式,成为利于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第二节讨论了库切对历史和小说关系的理论建构。库切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在“南非神话”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建构和推动殖民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帮凶”。按照库切的说法,文学被殖民史“殖民化”了。基于这种认识,库切反对小说成为历史的附庸,认为小说是一种话语,历史也是一种话语,小说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运行方式,建构自己的神话,并且成为对抗历史话语的重要载体。而针对南非文学中现实主义成为政治呐喊的工具这一现象,库切在创作中有意摒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与南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印证了他本人历史和小说是独立的话语体系的论断。第三节从解构宏大历史叙事的角度,分析了库切后殖民叙事中的话语解构策略。在库切的创作中,其立足于对当下南非和整个人类历史境遇的忧虑,从一名流散作家的多元视角,通过寓言式书写、经典改写、虚构历史叙述、边缘叙事等方式解构了殖民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第四节阐述了库切通过建构一种对话式的没有权威的叙事,打破了历史话语的独语形态,试图建立一种多元的、对话性的话语存在形态。 第二章结合性别理论讨论了库切后殖民创作中的性别书写。首先库切通过颠覆性别形象(包括男性和女性形象)实现了对帝国权威的否定。库切清醒地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建构与性别关系建构的同质性。在创作中,他通过对帝国男性形象的解构和女性形象的建构,对殖民体制中的性别形象控制机制进行了质疑和颠覆,对帝国的性别压制机制进行了批判性的揭露。同时,库切在《国家心脏》、《福》等作品中,从空间的性别修辞入手,颠覆了殖民主义在空间方面的性别压制机制。其次,叙事技巧的运用也成为库切性别书写的重要策略。在库切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中,他使用女性作为故事的叙事者,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一些边缘性的女性文体作为女性叙事的载体,从而使殖民叙事的沉默声音得到复现,打破了以男性为性别特征的理性叙事的历史呈现模式。但是,与女性主义者所希望的叙事效果不同,在库切的这些叙事中,女性叙事的声音是不稳定的,甚至最终是被淹没的。库切呈现的不是性别主义的声音压制,而是呈现出女性的声音在历史中被消匿、被淹没的过程,从而使读者明白殖民体系的性别话语运作机制。再次,库切从性别角度表现了殖民语境下人们之间的交际困境,探讨了女性突破这种孤独困境的途径。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性别越界、建构跨种族的姐妹情谊等方式,试图打破人际交往的困境。然而,库切对她们的这些尝试并没有给予肯定,而是质疑了在种族隔离背景下跨种族的性别“联姻”的作用和现实可能性,探索了产生这种困境的哲学根源,批判了西方主体理性哲学所导致的二元对立矛盾,表达出库切对不同人际、性别、种族、文化间关系的主体间性追求。 第三章结合身体理论探讨了库切后殖民创作中的身体书写。首先,库切关注到殖民史与身体的关联。身体的生理性特征在殖民史中被赋予了强加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从而呈现出特殊的肤色政治。同时,库切注意到,殖民史也是一部身体的暴力性规训史,殖民者实行文化同化的同时,利用身体性的规训机制,达到使被殖民者他者化的目的。然而身体的征服史也意味着身体的反抗史,库切在许多作品中探究了这一主题,并且赋予身体权威的言说位置。其次,在库切作品中,身体成为一种隐喻,与帝国形象、白人个体的生活状态形成映射关系。一方面,在库切作品中,他通过身体视角,特别是性的视角,揭示出殖民史中帝国的衰败历程。另一方面,库切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白人作家,他深刻体会到自己与令人耻辱的殖民体系的血缘联系。那么作为帝国体系的一分子,能否从殖民历史中逃脱出去?在许多作品中,库切通过身体视角探索了这一问题,揭示出在种族隔离背景下,有良知的白人的“历史逃逸”情结,并以一种博弈的形式得出一个否定性的结论。最后,库切对暴力给予了道德伦理层面的关注。库切通过身体视角,特别是通过动物身体隐喻,对殖民暴力给殖民地人民造成的伤害给予了人性关注,反映出殖民暴力下有良知的殖民者人性的觉醒,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对于暴力的书写伦理,批判了历史暴力循环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伦理危机,倡导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多元共生的新型历史伦理规范,体现出库切对身体和历史的伦理关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478.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女性话语霸权下的男性形象透视——张爱玲小说的另一种论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湛朝虎;试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若干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吴晓明;媒介传播中的话语权倾向[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范颖;论互文解构与互文建构[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5 陈建伟;梁金荣;;从女性称谓词的新发展看男性话语霸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唐爱明;;红色经典:多极共生的时代符码[J];求索;2008年10期

7 邵金芬;;阅读教学:平等对话的和谐解读[J];语文学刊;2010年10期

8 朱晓兰;;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J];语文学刊;2006年05期

9 林艳;张今杰;;科学主义思潮在当代哲学中的命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马婷;;他者镜像中的中国主体——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双;;新时期《诗经》人物形象研究述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敏;;政府治理要立足于保障公民权利[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姚爱强;;略论“和谐”意识在中华造物设计中的体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皮艺军;;犯罪学Vs刑法学——刑法学话语霸权之终结[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朱时茂;;电影表演艺术断想[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7 中山文;黎继德;;梅花奖与茅威涛[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丁学良;美国怎样形成“话语霸权”[N];南方周末;2008年

2 王寅 尹航(记录整理);要撕开西方话语霸权的裂口[N];国防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杨子岩;谋求打破西方话语霸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杨鹏;经济学话语霸权的终结[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5 杨曾宪;究竟是谁的话语霸权[N];文艺报;2000年

6 陈军;新闻发布会,三家省级媒体为何没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应城城南初中 吴高珍;摒弃教师的话语霸权[N];孝感日报;2006年

8 冯雪梅;谁都没有话语霸权[N];东方早报;2005年

9 凌飞;抵制网络经济时代的话语霸权[N];社会科学报;2000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李景林;话语霸权与中国哲学的民族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话语、性别、身体:库切的后殖民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华维勇;灰色的亚当[D];暨南大学;2012年

3 唐晓云;用自己的声音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卞清;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D];复旦大学;2012年

5 周隽;第五代与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林岩;全球化中的他者—后冷战时期西方媒体中的中国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何磊;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陈发明;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继文;她们眼中的他们[D];河南大学;2011年

2 詹雪宁;“十七年”时期女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龚献静;伊迪丝·华顿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闫晶;病态中的男性—田纳西·威廉姆斯三部主要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评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杨柳;“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及其小说中男性形象[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励;永远的追寻——女性话语中的男性形象[D];吉林大学;2004年

7 郝媛媛;寻找灵魂的现代人[D];暨南大学;2004年

8 林如敏;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孙惠英;两个世界的不同人性[D];青岛大学;2005年

10 柴莹;中国大陆网络耽美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4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74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