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华裔美国小说中男性失语现象探析

发布时间:2019-05-16 15:43
【摘要】:华裔美国小说中男性失语现象是他们在美国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白人文化和白人主流社会的压抑、美国白人对华人的歧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呼声等都是华裔男性失语的重要原因。华裔男性要恢复其主体地位,必须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同时要警惕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male aphasia in Chinese-American novels is a true portrayal of their painful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pression of white American culture and white mainstream society, the discrimination policy of white Americans against Chinese, and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al thought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he vo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aphasia of Chinese men. In order to restore their dominant position, Chinese men must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and guard against the assimilation of 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WGW1405)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建会;;“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2 刘熠;《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蒋金运;;北美华人女性英文叙事中的男性他者[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4 陈富瑞;;沉默的隐喻:《中国佬》中“男性沉默”探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5 郑岩芳;;不顺从的身体——对《支那崽》的空间与权力分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6 陈爱敏;“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7 蒲若茜;;解读《吃碗茶》中的唐人街“父权制”社会[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8 陈世丹;;《中国佬》:一个文学、历史和政治相互交织的符号系统[J];国外文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殷茵;;颠覆中的建构——《蝴蝶君》主题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3 王芳;;女性的独白——解析谭恩美以女性为中心的写作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4 许海燕;任静明;;《喜福会》的叙事声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5 仇云龙;;论Pocahontas对“东方主义”的反抗[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许锬;盛周丽;;丑恶的他者,失败的自我——《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丁夏林;;历史与文本的交融: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佬》[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8 罗艳丽;;失语与失散——华裔老年妇女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09年03期

9 王晶;;创伤角度下《女勇士》里华裔女性身份的确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延军;孟利魁;;新型华裔美国男性之构建:汤亭亭《中国佬》中的男性“身体政治”[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师彦灵;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娜;身份的焦虑与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7 严又萍;族裔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潘雯;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D];复旦大学;2013年

9 蔡晓惠;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南开大学;2014年

10 赵静;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中的流散身份[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习;从毛虫到蝴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段儒云;从残月到新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爱联;成长在美国的土地上[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易绯;男性英雄主义的女性解读—读汤亭亭的《中国佬》[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魏蓉婷;夹缝中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丰;美国华裔文学中“新东方主义”的反思和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严艳;论《蝴蝶君》人物形象的心理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保华;重构华裔美国人身份[D];中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原因再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孙群郎;美国大都市区的阶级和种族隔离与开放郊区运动[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4期

3 方成;;场域转换与隔场遏制:布尔迪厄的社会文化批评理论述评[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4 王鹏飞;沉默的双重象征: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析华裔美国作家汤婷婷之《中国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姜楠;;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J];社会科学家;2008年08期

6 钱宗范;论世界和中国诸民族宗法制度发展形态的共同规律性[J];社会科学家;1997年03期

7 孙群郎;美国大都市区政治的巴尔干化与政府体制改革[J];史学月刊;2003年06期

8 卫景宜;改写中国故事:文化想象的空间——论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文本“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J];国外文学;2003年02期

9 刘思谦;我们的文化源头——关于理安·艾斯勒的《圣杯与剑》兼论“性别之战”的莫须有[J];文艺评论;1998年04期

10 洪煜;西周和秦汉时期的父权家长制[J];殷都学刊;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芳;;美国小说中的黑人形象[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黄西林;;真正的黑人形象的树立——黑人形象在美国小说中三个时期的变化[J];南方论刊;2007年07期

3 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4 蒋天平;;美国小说中的疯狂形象书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埃默里·埃利奥特;黄秀国;;国家梦想与警醒:美国小说的全球警示[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6 蒋天平;;异化中的“屈从性崇拜”——析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被异化的疯癫[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帕特里克·D·墨菲;龙迪勇;杨莉;;当代美国小说中的自然[J];鄱阳湖学刊;2012年03期

8 金莉;;20世纪末期(1980-2000)的美国小说: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4期

9 李曼曼;汪承平;;20世纪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特征[J];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10 杨光;;美国小说《爱药》中三对兄弟的命运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虞建华;归属感,民族意识和本土化[N];文汇报;2007年

2 夏子 编译;美国小说对“美国梦”的解读与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王弋璇;美国小说的全球警示[N];文艺报;2009年

4 康慨;2007:图书业的凄凉之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任井;纽约鲍曼书店拍卖珍本图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洪治纲;在开始的地方结束[N];文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晓妍;基于语料库对19、20世纪美国小说中虚拟语气的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蒋睿;抗战时期重庆美国小说翻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董彦;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纽约”[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s,

本文编号:2478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78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