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评价理论下《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话语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08 20:39
【摘要】:《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书中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为读者讲述了几个家庭间两代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作者谭恩美擅长于细腻的描写,书中细致地描写了不同年龄、性格、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验的四对母女之间丰富的对话。而这些对话充分地展示出华裔女性的话语特点。 评价理论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法上对传统的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在语篇语义学层面上的上的新发展。长期以来,评价理论大多用于硬新闻分析,本文旨在应用评价理论来分析《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话语特点。本文采用了评价理论的创始人马丁和怀特共同合著的《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作为理论框架的参考标准,以及UAM CorpusTool作为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找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话语特点。这是评价理论在新的文体又一次有益的应用尝试并为其后继的不断发展打下基础。 根据统计结果,所反映出的各类资源的分布以及使用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喜福会》中,三大评价资源:态度,介入,级差的使用情况不同。态度系统中,情感资源在华裔女性话语中的体现最为突出。情感资源里,母亲的话语特点在于流露出强烈的有关满足/不满足范畴的情感;女儿的话语特点则流露出强烈的有关安全/不安全范畴的情感色彩。判断资源中,母亲和女儿的话语共同关注能力范畴的情感特点。鉴赏资源里母亲和女儿的话语着重在反应范畴的情感上。在介入系统中,母亲与女儿在话语的介入方式上共同倾向于使用引发的方式。最后在级差系统里,语势资源下的强势范畴在母亲与女儿的话语中都有突出的表现。以上总结的《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话语特点都与女性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 本论文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去发掘《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话语特点,一方面促进了评价理论在新领域的运用,另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探讨《喜福会》。这有助于加强对评价理论的运用以及对《喜福会》深层次的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3;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莹;;《喜福会》的文本风格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翔敏;苏新连;;母女关系主题的建构——《喜福会》的功能文体学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罗艳丽;《喜福会》: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郎芳;;《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振华;杂文中作者的介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7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8 张龙海;;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2期

9 张德禄;刘世铸;;形式与意义的范畴化——兼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10 申丹;有关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546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46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3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