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背景—生活—交际路线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发布时间:2019-10-11 16:49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介绍的是4位历经苦难的中国母亲们移民美国后的生活,以及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们产生的矛盾冲突。当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仅生动刻画了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母女关系的转变过程,还放映出了许多时代交替下的辛酸以及文化差异中的无奈,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跨文化是指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度之间存在的有差异、有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需要我们对其有正确的认知。跨文化视角是从常规大众化的文化差异视角中衍生出的一种创新途径,是研究《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转变缘由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我们从跨文化的视角着手,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发掘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才能很好地对这些差异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不仅有益于缓解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本文将以跨文化视角入手,对《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研讨《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由矛盾冲突到缓和融洽的心路历程。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论。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研究《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首先对跨文化视角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包括跨文化的概念、跨文化的实际应用以及跨文化的重要意义;之后介绍了《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包括《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矛盾冲突表现的特点、母女关系缓和的具体过程以及母女关系缓和的具体表现;最后对母女各自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别描述了《喜福会》中母亲角色的特征、女儿角色的特征以及维系母女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主要是从跨文化视角概述《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具体缘由,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具体分析。第一、跨文化背景下主流思想的相互冲突,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阐述了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对母亲的影响,是造成母女矛盾冲突的历史因素,其次介绍美国主流思想的对母女双方的冲击,是造成母女矛盾冲突的社会因素。最后介绍了中美女性地位的差异对母女双方的影响,是造成母女矛盾冲突的人权因素;第二,跨文化生活中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也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即分别阐述了母亲悲惨经历的束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矛盾,双重文化与单重文化的冲突,对母女关系造成的影响;第三,对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错误认知,同样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阐述了中美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母女难以接受彼此建议的根本原因,其次介绍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冲突对母女关系造成的影响,是阻碍母女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原因,最后介绍了人生观的相互冲突对母女关系造成的影响,是造成母女意见难以苟同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则是对《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发生转变的研究,也是从跨文化的视角去解析母女关系得以转变并趋于缓和的主要原因,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对跨文化背景的一种深刻认知,首先介绍了文化的差异无优劣之分,接着叙述了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最后阐述了文化的共生性,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跨文化背景对母女关系转变的影响;第二,跨文化生活对母女的洗礼,,首先介绍母女双方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接着探讨了家与社会的需要,最后阐述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跨文化生活对母女关系转变的影响;第三,跨文化交际中道德和亲情的呈现,首先介绍了母女关系的缓和是亲情纽带下的必然趋势,其次介绍了母女关系的缓和是人伦道德下的必然选择,最后叙述了母女双方在沟通和交流中的慢慢释怀,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跨文化生活对母女关系转变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结论。本文通过跨文化视角去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转变,阐述在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的母女关系特点,之后再结合跨文化中的跨文化背景、跨文化生活、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跨文化的理论视角,进而探讨出了《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由矛盾冲突转变到缓和融洽的心路历程的主要缘由。不仅是对《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一种完整诠释,更是对现实社会或者当今社会的母女关系的一种启示,一种直接性的理论引导,值得当今社会的我们予以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艳丽;;《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学解读: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邹婷;;当代写作学后现代走向的发展意义[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前;;《喜福会》中女儿的“天鹅”梦[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剑利;《喜福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7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47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4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