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挣扎到心静
发布时间:2020-03-18 23:05
【摘要】:索尔·贝娄(1915-2005)因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贝娄的短篇小说长期被他长篇小说的光芒覆盖。国内外的学者对索尔·贝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对他的短篇小说研究比较少。然而贝娄的短篇小说和他的长篇一样精彩。在相关期刊论文上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硕士论文,所以本论文尝试对这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这个作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短篇小说。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来日的父亲》和《告别黄屋》这两篇短篇小说进行解读,试图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在这两篇文章中,从表层结构上看都是主人公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并以逃避态度来对待生活,但是两位主人公的心境会相同吗?如果不同,是什么在起作用?本论文拟从回答这些设问,细读文本后进行思考。 论文第一章是简介,包括对索尔·贝娄及其创作生涯的简介,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的阐明。正文部分分为两个章节,它们主要是对《来日的父亲》和《告别黄屋》这两篇短篇小说的对比阅读。相同点是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有相同的生活经历。首先他们都在凄惨的生活困境中挣扎,如贫穷,无助,以及复杂纠结的情绪。其次,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都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来对待问题。《来日的父亲》的主人公罗金总在犹豫是否要说出自己的烦恼,拒绝正面讨论问题;而《告别黄屋》的女主人公海蒂总是自欺欺人。虽然小说的表层都是两个主人公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艰难的生活困境,但两个主人公的心境却不同。罗金生活在喧嚣的大都市,他所遭受的困境,心灵的挣扎在封闭的城市空间中久久不能得到疏解,于是导致他不能正常思维。海蒂生活在乡村,空旷的大自然让她心境平和,即便在凄惨的老年生活中挣扎,她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享受人生。论文最后一章得出结论,从内心的挣扎到平和的心境,远离尘嚣的自然是人们的归宿。贝娄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创作思想没有改变,秉持其一贯的乐观主义,鼓励人们回归自然,远离喧嚣,拥有平和的心境,进而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与梭罗所倡导的超验主义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推崇与大自然对话,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是海蒂的良药,对其他人也适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本文编号:2589313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慧;论美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J];河北学刊;1990年05期
2 唐毅;李学术;;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来日的父亲》中罗金的痛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3 曾小荣;;原型批评视域中的《寻找格林先生》[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李鑫华;格雷布为什么找不到格林先生——新修辞学观念与索尔·贝娄小说的互为阐释[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5 罗媛;;寻找生存的意义——解读索尔·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589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8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