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生态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31 21:27
【摘要】: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属于迷惘的一代,是“浮躁的20年代”(the roaring 20s)的代言人.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的主题、新颖的体裁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受到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赞誉。本文拟采用精神生态的相关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爵士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生平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情节,同时分析了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精神生态的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精神的“真空化”。菲茨杰拉德在整部作品中贯穿着爵士时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现象,揭示了信仰缺失使人丢失了“精神家园”,战争使人对社会、国家等绝望的精神状态。 第三部分探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心灵的“拜物化”。为了克服精神上的空虚,爵士时代的人们只有转向拜金主义的美国梦,以求得心灵的归属与平和。于是,心灵的“拜物化”成为人们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 第四部分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的处境和精神变异的关系。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内心世界的疏离。爵士时代的人们在遭受三种“疏离”后,引发了精神变异:变得软弱、孤独、空虚。因而导致了行为的“无能化”。爵士时代的人们身心承受无形的压为,产生了无端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加剧了精神变异。 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论部分。这一部分总结了爵士时代人的精神状态,提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精神的“真空化”和心灵的“拜物化”是爵士时代人精神世界的客观反映。精神的“真空化”是导致心灵的“拜物化”直接原因,,心灵的“拜物化”间接地反映了精神的“真空化”。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给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极大进步的当今社会人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
本文编号:260960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晓;精神荒原与知识分子祛魅—生态批评视域中的《历史人物》[D];鲁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9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0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