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诗意现实主义的净化策略与《晚夏》

发布时间:2020-06-15 06:00
【摘要】: 作为19世纪德语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诗意现实主义”始终以协调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为己任,试图在文学创作中为理想和现实搭建起一座桥梁。“诗意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不仅源于该流派成员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与批评,还建立在他们对现实独特的理解之上:他们认为现实之中本身就存在着和理想相符的诗意内涵,并且文学作品也应当仅仅反映现实中的诗意一面,而不是生活的阴暗面。“净化策略”就是这一理解的产物,这种诗意现实主义作家擅长的作手法可以将生活中一切不美好的事物摒弃于文学之外并对余下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其在作品中成为一个诗意和谐的整体。 奥地利作家阿达贝尔特·施蒂夫特发表于1857年的三卷本小说《晚夏》被誉为“净化策略的集大成之作”。笔者在翻译了《晚夏》的一个章节并撰写了评介这部名著的文章《充满秩序的乌托邦》的基础上,试图在本文中通过对文本的详尽分析并将其与歌德的“成长发展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进行比较,从“主人公的成长发展”、“各阶层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恋爱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净化策略”在《晚夏》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成长经历的研究,笔者试图说明他始终处于家人或者和家人持有同样价值观的友人的影响之下,并始终乐于服从他人的意志。因此,他的成长不是威廉·迈斯特式的较为自由的发展过程,而是将各种既定的秩序转化为内在需求的过程。在比较了施蒂夫特对于各个社会阶层具有不同倾向性的塑造之后,笔者认为社会上层人士得到作家美化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传统价值观的化身;而农民和工人受到贬斥的理由是他们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小说中的恋爱也因为“净化策略”的作用而必须以缔结婚姻为目的,这体现了作者对稳定的家庭秩序的重视。 综上所述,《晚夏》中“净化策略”的广泛应用是以维护既定的社会与家庭秩序为指归的。这反映了1848年革命后以施蒂夫特等作家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对混乱、动荡和变革的恐惧和对宁静、和谐与稳定的向往。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2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纲;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元老马赛尔·卡尔内[J];大众电影;1997年10期

2 戴维,刘卫英,魏彬彬;诗意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在德国的出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3 冯小俐;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神叨叨;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电影评介;2005年08期

5 管郁达;;谌宏微[J];中国美术馆;2009年01期

6 石川;;赵丹:中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表演大师[J];电影新作;2005年05期

7 高怀勇;;诗意现实主义:评《三峡好人》的质朴风格[J];电影评介;2007年22期

8 王昕;诗意与现实——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文化诗学评析[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9 芦力军;;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从《茵梦湖》看诗意现实主义的唯美表现手法[J];南都学坛;2007年06期

10 李淑霞;;水晶般清澈的叙述——重读《茵梦湖》[J];名作欣赏;2008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开庆;李祖鹏;;新十年中国电影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表现[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玲;呼唤当代电视文艺作品的诗意美[N];文艺报;2010年

2 记者 吕姝;韩氏兄弟新作用诗意展现东北风俗[N];长春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汪景然;诚实态度讲述真实 温暖表现精神力量[N];中国电影报;2010年

4 金晓非;写给电影的情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于是;四部中国影片参与争夺金爵奖[N];中国电影报;2007年

6 戴宏;《一路格桑花》向崇高致敬[N];文艺报;2010年

7 彭浒;法国电影的蓉城之恋[N];四川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高小立;荧屏呼唤优秀现实题材创作[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端木晨阳;贴近现实 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N];中国电影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石岩 实习生 马晓莉;《龙须沟》:一出戏就说清了我们的政权[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庆;诗意现实主义的净化策略与《晚夏》[D];复旦大学;2009年

2 郑华玲;施托姆小说中的人性、自然和诗意[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蔚;《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徐德伟;屠格涅夫与施笃姆诗化小说的特色比较[D];辽宁大学;2006年

5 戚琳;帕索里尼和他的电影诗性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敏宜;苏菲·玛索与章子怡表演艺术比较[D];湖南大学;2010年

7 陈梦婷;霍建起电影叙事风格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8 李钢兵;卡雷尔·赖兹与英国自由电影[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

9 李蕊;立足现实,超越现实[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14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4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