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缺义: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意义缺失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柳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哲学思潮对戏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王宗峰;赵修广;;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陆建德;卢雯;;受压迫的人也需要聆听[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沈艳燕;;《伯格的女儿》中的身份叙事[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5年
6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露;《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原型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1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4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