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问题
本文关键词: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著名的当代小说家,其处女座《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发表。该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所犯下的过错进行救赎的心路历程。自2003年6月第一次出版后,该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身份问题是后殖民主义的核心议题。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强势的学术、文化和文学建构“东方”身份的策略,斯皮瓦克发掘出“底层人”身份,霍米巴巴从“文化杂交”的角度分析了被殖民者、殖民者以及散居族裔的文化身份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属下”和“文化杂糅”现象为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身份认同提供了更加深层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过程和其中所包含的种族阶级和国家民族等原因。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问题。拉康认为个体的身份意识在与他者的关系中产生,自我借助于他者而存在。对自我身份问题的困惑让主人公阿米尔内心非常挣扎,作者认为他困惑的原因在于其身份的确立是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的认可的基础上,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阐释主人公阿米尔产生身份危机的原因并如何在与哈桑和父亲的关系中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斯皮瓦克指出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出于劣势的“属下”阶层无法“说话”,他们因此一直处于被压制和剥削的状态。小说中的哈扎拉人生活在充满种族歧视的阿富汗,他们一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况,却没有任何反抗。同样地,生活在充满性别歧视的父权社会下的阿富汗女性遭受种种不平等的待遇,却选择默默忍受。作者认为哈扎拉人和阿富汗女性面对压迫和不平等对待时的“失声”导致他们在阿富汗社会被忽视,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本文从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分析在阿富汗社会中作为“属下”阶层的哈扎拉人和女性“失声”的原因及失去身份的后果。霍米巴巴认为身份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交错的协商的,主张用“文化杂交”策略解决全球化背景下散居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作者认为小说中两代阿富汗移民在确立民族文化身份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并产生各自的影响。本文从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对比分析两代阿富汗移民确立民族文化身份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影响。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身份 他者 属下 文化杂糅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7-8
- ABSTRACT8-10
- 摘要10-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9
- 1.1 Khaled Hosseini and The Kite Runner13-15
- 1.2 Literature review15-17
- 1.3 Thesis structure17-19
- Chapter Tw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5
- 2.1 Theory of "the mirror stage"19-20
- 2.2 Theory of postcolonialism20-23
- 2.3 The interpretation of identity23-25
- Chapter Three TENSION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AMIR'SIDENTITY CRISIS AND IDENTITY ESTABLISHMENT25-34
- 3.1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the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25-30
- 3.2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30-34
- Chapter Four VOICELESSNESS OF THE SUBALTERNS:THE HAZARA RACEAND AFGHAN WOMEN'S LOST IDENTITY34-40
- 4.1 The miserable fate of the Hazara race34-36
- 4.2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the women36-40
- Chapter Five CHOICE BETWEEN CULTURAL NATIONALISM ANDCULTURAL HYBRIDITY:AFGHAN IMMIGRANTS' NATIONAL CULTURALIDENTITY ESTABLISHMENT40-48
- 5.1 Cultural nationalism of the old generation immigrants40-44
- 5.2 Cultural hybridity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immigrants44-4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8-51
- WORKS CITED51-54
- Appendix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邹忠民;;作家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J];创作评谭;1998年06期
2 崣华;关于元朝从事农im耕作的“欵口”之身份问题——兼谈元朝奴柛的数量[J];史学月刊;1957年08期
3 柯蒂斯·卡特;余敏;;论艺术作品的文化身份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4 柯平;;诗人马叙的身份问题[J];文学港;2010年04期
5 宋利存;;关于杰琪·凯诗歌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刘海霞,富博;弃儿汤姆·琼斯的身份问题[J];语文学刊;2005年07期
7 远航;;莎翁的身份之谜[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年33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孙权;盼台尽快解决陆配身份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4年
2 王爱芳;被告人自报身份问题与对策[N];江苏经济报;2008年
3 王宁;全球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如何注意身份问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5 ;身份问题的背后是思想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6 李明宇;大学毕业生何以成了“黑户”[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7 李霞;如何解决被告人冒用他人身份问题[N];江苏法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雅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问题[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黄振贤;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冯丹丹;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姜兰双;身份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5 王进;电影《刮痧》中的移民文化身份问题[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赵晓琳;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接骨师之女》中文化身份问题[D];外交学院;2014年
7 陶珂;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自报身份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彭娟秀;解读库切自传体小说中的文化身份问题[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王学峰;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9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