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慈悲》中象征与“奴役”主题

发布时间:2022-01-24 13:42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1993年,莫里森凭借其众多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赞她“作品思想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莫里森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莫里森曾说过语言的魅力之一在于“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文学不只是讲故事,它需要读者的参与。象征所具备的暗示性、联想性和间接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充分挖掘文学魅力的有利工具之一。《慈悲》发表于2008年,背景为17世纪的美洲大陆。莫里森洞察社会、历史和人心,以超越种族的视角探讨小说所体现的“奴役”主题。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在《慈悲》中莫里森独具匠心地使用了多种象征。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为小说中主要使用了哪些象征?这些象征的使用如何服务于小说“奴役“主题的表达?哪些因素促使莫里森通过对象征的独到运用而实现对“奴役”主题超越传统的诠释?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托妮·莫里森、小说《慈悲》、象征的理论框架,并对《慈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简要总结。第一章归纳、分析《慈悲》中的主要象征:背景象征,人名象征,人物象征,活动象征和其他象征。...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1 An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Her Works
    2 An Introduction to A Mercy
    3 Theoretical Frame work
    4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One Major Symbols in A Mercy
    1.1 Setting as Symbol
    1.2 Name as Symbol
    1.3 Character as Symbol
    1.4 Object as Symbol
    1.5 Activity as symbol
    1.6 Other Symbols
Chapter Two Slavery Theme Conveyed by Symbols
    2.1 Slavery from People
    2.2 Slavery from Religion
    2.3 Slavery from Desires
Chapter Three Multiple influences and Deepening of Slavery Theme
    3.1 Influence of Black Culture
    3.2 Influence of the Bible
    3.3 Influence of Magic Realism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伤·记忆·叙述疗法——评莫里森新作《慈悲》[J]. 尚必武.  国外文学. 2011(03)
[2]聆听母亲爱的呼唤——浅析托尼·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母女关系[J]. 李攀攀.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3]从原型批评视角看《慈悲》中的人物命运[J]. 刘今洋.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4]看似慈悲实却悲惨故事中爱的寻求[J]. 赵会婷.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2)
[5]支离的时间 破碎的人生——解读托尼·莫里森《慈悲》中的时间叙事技巧[J]. 洪建园.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6]从虚幻的“镜像”中走出——《仁慈》主人公弗洛伦斯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构之路[J]. 王秀银,周昌云.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1)
[7]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解析莫里森的新作《慈悲》[J]. 赵宝荣.  科技信息. 2010(36)
[8]从美学角度解析《仁慈》[J]. 冯秀平.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9]被误读的母爱: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叙事判断[J]. 尚必武.  外国文学研究. 2010(04)
[10]黑人女性的边缘地位——分析莫里森新作《仁慈》[J]. 关立凤,李翠肖.  海外英语. 2010(08)

硕士论文
[1]论托尼·莫里林小说《最蓝的眼睛》和《仁慈》中的成长主题[D]. 梁渊.重庆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06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06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