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瘢痕疙瘩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及其生长曲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5:22

  本文关键词:瘢痕疙瘩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及其生长曲线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瘢痕疙瘩 间充质干细胞 CD CD CD CD 细胞生长曲线


【摘要】:目的探索获得瘢痕疙瘩来源的高纯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方法。方法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住院的4例患者的瘢痕疙瘩标本,所取病变部位均位于前胸及后背皮肤,采用DMEM∶F12/(100mL/L)胎牛血清(FBS)初步培养,再改用低糖DMEM/(100mL/L)FBS培养,接着用低糖DMEM/(10mL/L)FBS培养,最后用无血清的干细胞培养基(SCM)培养,并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经血清梯度培养后得到了长梭形、形态均一,纯度较高的纤维样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情况为:CD29为99.99%,CD44为99.7%,CD45为0.69%,CD73为99.96%。结论血清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的瘢痕疙瘩MSCs。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瘢痕疙瘩 间充质干细胞 CD CD CD CD 细胞生长曲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900772)~~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瘢痕分为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而病理性瘢痕又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瘢痕疙瘩主要由局部创伤和表皮异位等造成真皮损失和胶原的异常聚集所致,在临床上表现为呈“蟹足样”浸润性生长[1]。一般不自行萎缩,切除后易于复发,但一般不会发生转移和恶变[2]。目前瘢痕疙瘩的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颖;高孟飞;朱慧勇;;间充质干细胞干性维持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3期

2 银广悦;丁俊丽;张继领;;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实验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年03期

3 岳冬丽;韩交玲;关方霞;张毅;;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4 杨立业,刘相名,惠国桢,费俭,郭礼和;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分化[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3期

5 赵林;申延清;荣春;周岩冰;夏长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与分化诱导的特点及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0期

6 潘智慧;王丽;刘瑞风;张永翠;李欣;王荣;刘小民;张开明;;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宁;邵明明;金美善;张海涛;欧仁杰;石爱平;;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ALDH1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4期

2 周永庆;胡图强;喻学洲;何俐;郑钧元;唐俊明;;表皮生长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3 左伟;吴志宏;苏新林;吴南;邱贵兴;;软骨来源成体干细胞的分离及其鉴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年04期

4 杨水祥;黄景玲;朱希山;;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9期

5 王晓晔;左海亮;崔华雷;;原代自体表皮细胞悬液移植对烧伤大鼠的治疗作用[J];山东医药;2011年37期

6 周雅琼;侯玲玲;彭洪尚;柯\~;;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7 郭峰;王坤;张翠改;;缺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20期

8 张瑞锋;吴金英;姚金凤;张阳;李中秋;周东平;;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5期

9 张凯;王毅;邢国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3期

10 杨水祥;黄景玲;;共培养条件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安全有效?(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屈长青;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祝荫;慢病毒载体介导NK4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邵伟;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哈萨克羔羊生长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4 羿菲;水通道蛋白AQP5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中的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解芳;构建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及修复犬颅骨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李普;外源性基因Nkx2.5、GATA-4转染兔BMSCs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后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7 陈莹;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在瘢痕疙瘩成因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焦虎;瘢痕疙瘩自身免疫疾病特征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为治疗靶点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少囡;北京油鸡肺脏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左海亮;原代自体表皮细胞移植治疗烧伤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王二云;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胡帅;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曲素萍;经气管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血管炎性损伤所致的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6 张文娟;慢病毒介导猪HOXB4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金绒;载药电纺纤维膜用于瘢痕疙瘩的修复[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吕经纬;独角莲根茎水提取物(AEoTGE)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抑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闫伦;咪喹莫特对兔耳瘢痕增生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3年

10 王大雷;他克莫司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业,刘相名,孙兵,惠国桢,苗宏生,栗超跃,费俭,郭礼和;脂肪组织源性基质细胞表达神经元表型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2 肖炳祥;姜晓丹;徐如祥;邹志浩;邹雨汐;;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3 史春梦,程天民;大鼠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9期

4 何旭;郭新;崔丽;王心蕊;牛云;李玉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形态学特点[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01期

5 刘煜昊;房佰俊;史明霞;杨少光;廖联明;赵春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分化为心血管组织[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年06期

6 孟艳;米蕊芳;赵春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年12期

7 魏欣;陈连凤;刘博江;方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具有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10期

8 顾建娟;韩素萍;李晓波;;Bmi-1基因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年07期

9 刘娜;李文磊;贾鹏;朱东亚;叶民;丁新生;;Bmi-1基因表达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关系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汪朝晖;冼绍祥;杨忠奇;李南夷;赵立诚;;人参总皂甙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崇格,冯丽娟;30例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05年05期

2 窦玺,关光辉,王丽君;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方法[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05期

3 张一卓;;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04期

4 陈阳;高建华;刘晓军;严欣;宋玫;;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发病特点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1期

5 靳瑾;高建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0期

6 刘启亮;孙婷婷;;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7 李蜀光;魏海刚;邱雅;陈蕾;许海凤;陈玉婷;;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66例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7期

8 高扬;高凤山;李虎;董继英;;瘢痕疙瘩克隆状态的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9 宗宪磊;姜笃银;蔡景龙;徐斌;;瘢痕疙瘩的肿瘤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10 史绯绯;夏晓燕;武晓莉;;药物配合手术治疗瘢痕疙瘩临床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军;金小峰;刘军;;瘢痕疙瘩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观察[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惠斌;陈芳;;手术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杨;郭树忠;张曦;卢丙仑;舒茂国;;难治性瘢痕疙瘩联合治疗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杨;郭树忠;张曦;卢丙仑;舒茂国;;难治性瘢痕疙瘩联合治疗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杨崇格;冯丽娟;;30例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佳奇;胡大海;;瘢痕疙瘩形成机制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惠斌;陈芳;马幼平;吴鹏;付妍婕;马东顺;蒋卫东;;手术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姚平;李宏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医学美容暨整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晓强;赵建红;赵涛;;手术切除联合电子束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回顾性分析[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卢彬;陆洪光;;瘢痕疙瘩的病因及其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伍;瘢痕疙瘩该如何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健康报;2004年

3 皮肤科 黎胜强;瘢痕疙瘩的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特约记者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水天;同息通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 王连召;瘢痕疙瘩不能一切了之[N];健康报;2008年

7 武警总医院 白晓东 陶海;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不复发[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胡献国(副主任医师);巧除瘢痕疙瘩[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9 赵晴晴;瘢痕疙瘩咋治疗?[N];健康时报;2004年

10 河北 主治医师 胡松;祛除瘢痕疙瘩外治方[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运春;前胸部瘢痕疙瘩微循环与胶原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罗勇;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标志蛋白的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陈晓栋;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4 朱飞;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5 夏炜;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焦虎;瘢痕疙瘩自身免疫疾病特征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为治疗靶点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王强;手术结合术后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杨志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刘振中;生物筛选转化生长因子-β1噬菌体模拟肽及其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周剑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幸蕙;应用电子线对瘢痕疙瘩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去除剖腹产及隆乳手术造成之瘢痕疙瘩[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丁丽;手术联合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辉正;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70例回顾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孟洪君;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57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郭雷洋;瘢痕疙瘩微淋巴管密度与侵袭性生长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丁云鹏;两种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案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道日娜;V形离断式术式治疗耳廓瘢痕疙瘩[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8 高伟成;手术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257例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9 赵文君;端粒酶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09年

10 李永峰;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1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071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c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