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神经缺损管式修复后长时程功能恢复与再生评价
本文关键词:小鼠神经缺损管式修复后长时程功能恢复与再生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损伤 神经修复 壳聚糖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体 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 电生理学 小鼠
【摘要】:目的了解壳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共聚体(PLGA)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后神经功能长时程恢复水平与再生神经成熟度。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n=6),以自体神经修复(n=6)和缺损组(n=6)为对照,术后1年采用热痛阈测定、电生理学、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评定神经功能,采用靶肌湿重比、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综合评定神经重支配和再生神经成熟度。结果人工神经移植物组足底痛觉反应潜伏期、神经源性血管扩张程度、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波幅和潜伏期、靶肌湿重比、再生轴突数量等指标与自体神经修复组相近,但与健侧相比CMAPs潜伏期较长,髓鞘较薄,轴突直径分布滞后。结论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术后1年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再生神经数量和靶肌重支配水平与自体神经修复相当,但再生神经纤维成熟度未达正常。
【作者单位】: 南通市中医院骨伤科;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南通大学医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00939)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KJB310009)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研究显示,采用人工神经移植物对缺损神经进行“管式修复”,有望成为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一种治疗方法[1~4]。既往的周围神经缺损管式修复动物实验研究通常选择较短的观察终点,一般3~6个月,很少进行长时程评价[4~7]。且此类研究对于功能评估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健;施伟;袁颖;林巍巍;陈雪;李奕;王晓冬;;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对大鼠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60天)的修复作用[J];解剖学报;2007年05期
2 沈钟一;顾天文;胡文;;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足底皮肤血流灌注变化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屈振宇;杨聪;王卫红;许彪;;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和双桥接技术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2 屈振宇,许彪;几丁质神经再生室[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3 沈钟一;顾天文;胡文;;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足底皮肤血流灌注变化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4 胡凯耀;任浩宇;杨忠;;Schwann细胞发育和去分化的分子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景辉;两种促神经损伤修复电刺激模式的建立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聂鑫;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及在组织工程周围神经再生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黄小辉;NT-3转染雪旺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4 朱国臣;化学萃取神经支架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及脑桥小脑角区内镜解剖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肖裕华;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胡应乾;组织工程材料制备、支架构建与评价的若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胡文;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与功能重建应用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汤欣;组织工程化神经的体外构建及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邹苏琪;成年斑马鱼视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与髓鞘再建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涂琴;功能聚合物界面构建及其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冬,顾晓松,张沛云,曹涌,马红萍;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解剖学报;2002年02期
2 顾晨;胡文;邓爱东;顾晓松;顾剑辉;;成人腕部正中神经断裂后靶皮肤血流灌注的初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宗,李学拥,刘宏伟,吴学军,陈辉;扩张神经法修复前臂神经缺损[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1年04期
2 王洪伟,石振国,王枫丹;用骨骼肌桥接神经缺损的国内研究概况[J];沈阳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辛畅泰,蔡林方,田立杰,魏侃,张炎,安贵林,宋学成,苏学忠,王素华,苏秋香,张战,朱启文,刘晓敏,黄品杰;自体缝匠肌桥接狗股神经和正中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江起庭;王钰;杨丽娜;江志伟;;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指固有神经缺损[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3年04期
5 付凯;郑宪友;魏海峰;朱晓中;罗鹏波;;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4年05期
6 李航旭;邹练;刘德忠;张晓毅;张子良;;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骶1神经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1期
7 汤锦波,侍德,顾永强;非神经组织束间移植修复神经缺损[J];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01期
8 蒋电明,安洪;自体静脉桥接上肢神经缺损32例[J];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03期
9 刘强,孙吉平,张正之;神经瘤片段植入变性骨骼肌修复神经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10 杨益宇;张长松;刘焕兴;于志华;王萧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静脉套接修复正中神经缺损[J];浙江创伤外科;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波;朱庆棠;柴益民;丁小珩;唐举玉;顾立强;向剑平;杨越雄;朱家恺;刘小林;;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指固有神经缺损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2 景尚斐;温树正;王继宏;郝增涛;;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骨基质干细胞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3 郭义柱;王岩;梁雨田;卢世璧;刘相成;陶笙;唐金树;孙明学;;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临床应用[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李祥军;巨积辉;王友兵;;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神经缺损[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5 郝增涛;温树正;;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NGF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6 刘强;;周围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张庭深;苏秋香;;MDSCs异体移植对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8 施静;;针刺抗脑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作用与机制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吴春燕;中山大学“神桥”造福神经缺损患者[N];光明日报;2012年
2 记者 马凌霜 通讯员 黄爱成;为损伤神经搭建“神桥”[N];广东科技报;2012年
3 本报通讯员 刘晓波邋本报记者 吴红梅;民生科技,提升百姓幸福指数[N];新华日报;2008年
4 衣晓峰邋陈英云;利用骨髓干细胞修复神经缺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永光;两种神经缺损局部再生微环境模式的构建及其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黄景辉;两种促神经损伤修复电刺激模式的建立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张勇杰;复合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重组合神经移植物的研制和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4 王宇清;PFTBA水凝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效能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黄军;生物膜包裹、神经桥接及神经导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猫动眼神经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巍;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周振宇;改良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治疗肌皮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梁晓旭;自体缝匠肌桥接神经缺损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4 李志勇;骨骼肌干细胞异体移植对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5 冷承浩;NGF和GM_1联合应用对大鼠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桥接修复后神经再生和修复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6 刘合庆;CCK-8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7 张景石;同种异体去细胞外周神经支架与细胞外ATP诱导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8 尤凤健;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胡锴;腹腔注射黄体酮对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量—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高景成;黄体酮局部注射促进坐骨神经再生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4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154098.html